于小玲
黄洋界位于茨坪西北面17公里,海拔1343米,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五大哨口之一,俗称井冈山的北大门。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成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上小学时,我就对这首琅琅上口的诗篇倒背如流,每讲到黄洋界,自然就想到“炮声隆”。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时常陪同外地的客人,登上这座山,介绍这座山,怀念这座山。这是一座闪耀着光辉,孕育着神奇的大山,令人向往。“不上黄洋界,不算真正到过井冈山。”的确,黄洋界保卫战留下了许多宝贵文物,至今仍给人们以深刻的思想启迪。
站在黄洋界荷树下,眺望远方,正如毛泽东主席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词中所描绘的,“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黄洋界山高路险,除登上哨口的一条小路外,四面都是陡峭的悬崖,如今,崎岖的小路已与盘山公路相联接。
透过营房、工整的竹钉、迫击炮和滚木擂石,人们仿佛又看见了昔日先辈杀白匪的英姿,听见了当年威慑敌胆的炮声。
从哨口工事望去,只见那起伏如波涛的群山匍伏脚下,一条羊肠小道穿山林、绕悬崖而上,陡峭险峻,天桥般的崎岖山道,令人望而生畏。
我不知道它的年龄,更不知道它的由来,却发现幽静的小道上深深叠印着无数穿草鞋的苍劲足迹,遗留着血泪的浸痕。在小路两旁的荒草和乱石中,还捡到了弹壳和锈迹斑斑的大刀断片……。这一切都证明,静静的小路上有过刀光剑影的撕杀,更有过星火燎原的光彩,她时时在向人们昭示着一个真理,折射着一种内在的美。
我走在坑坑洼洼的小路上,恍惚看到了遗落在小路上那些英魂,再度昂首挺立,展示先辈们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他们都是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苦难者,为了生存的权利,为了寻求社会公道,他们参加了红军,萌发了理想,在追求到达理想之门的征途上奋发时,留下了遍体伤痕,乃至接踵而来的挫折、灾难,甚至几陷灭顶的绝境。然而,没有谁怕,更没有谁退缩,他们付出的沉重代价是为了心中的理想,坚定不移的信念。他们为此承受着正常人难于忍受的痛苦,以坚忍不拔的意志,终于绕过暗礁,走出了弯曲的小道。然而,多少亲人和战友,却永远留在这条小路上了。他们的英勇,他们的无畏,都将被后人所铭记。
(责任编辑:饶道良)
中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地址:江西省井冈山茨坪红军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