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第一展厅,陈列着一只小皮箱,为博物馆的珍贵文物。这只小皮箱为长方体,混合质地,箱面及箱体中部有一老式铜锁和铜质提手,因箱体皮面多处破损,现用图钉加以固定。即使现在看来,都是时髦货,轻便小巧,做工精致。
这就是张子清一家三代用过的传家宝,上世纪20年代张子清带着它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马列理论、追求革命真理;50年代,女儿张质彬带着它在益阳师范和武汉大学挑灯夜战、学习专业技术;80年代,外孙女王麟带着早已过时的这只箱子到大学刻苦求学。
让我们跟随这只皮箱来认识了一位红军早期的将领。红军烈士张子清是中国工农红军早期的著名将领,他于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黄埔军校长沙第三分校教官,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后任红四军十一师师长兼三十一团团长,红军主力下山后任红五军参谋长等职。文武双全的他是毛泽东深为器重的军事助手,被毛泽东称为“左丞右相”。
是他当年在部队被打散,失去组织的情况下率队与敌周旋数月后将队伍带回到井冈山,为弱小的红军保存了力量;是他在接应南昌起义队伍上井冈山的接龙桥狙击战中,出色的完成任务,为井冈山会师立下了不朽功勋,但敌人的子弹击中脚踝身负重伤;是他同宛希先一起机智的与叛徒斗争、周旋,对被叛徒拉走的队伍进行细致、耐心的说服,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拯救了红军;是他在最困难的时刻,把战友们为自己省下的一小包食盐,献给其他伤员擦洗伤口,自己的脚却溃烂化脓;是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而在金狮面的红军洞内一把雪水,一把黄豆的充饥,度过了人生最凄凉最寂寞的时光;是他在永新洞里村的寺庙内隐蔽养伤,终因伤口恶化,缺乏营养,献出了28岁的青春年华,从此长眠在异乡的红土地上。
岁月的嬗变,难以冲掉心灵的深刻记忆。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但他,凝视着翠色千层的山峦时,忽然心头漫上记忆的浪涛,随之声音变的低沉“张子清,一个多好的同志,他牺牲时还不到30岁哩” 。毛泽东把目光转向身边的汪东兴,王卓超等人,深情地说:“那时医疗条件差,有一点药,张子清都让给战士,战士们流着眼泪,要张师长用,他就是不肯”。共和国的主席涌聚着不尽的感慨和思念,继续说道:“这就是井冈山的官兵关系,比亲兄弟还要亲,还要真,人心都是肉长革命的。崇高的理想和官兵一致,使整个部队团结得像一个人”。 岁月如歌,时光逝去38年,重上井冈山的共和国主席依然怀念着自己当年的“股肱”人物,可见张子清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英年早逝的张子清是不幸的,他当年的部下黄克诚、粟裕、何长工在回忆起他时都无限惋惜地说:“张子清是一位来不及授衔的将军!”对于那些没有留下后代的先烈来说,张子清又是幸运的,因为他还留有亲人活在世上,并且他们秉承烈士遗风,永葆忠诚本色。早在1953年张子清被追认为烈士,但张家后代从不炫耀自己或以此作为本钱,向政府要这要那。当年张子清的战友何长工、黄克诚曾几次寻访张家,并关切地询问有何困难和要求。何长工还曾写信给当时的中共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及武汉军区司令杨得志反映他们的困难,但张家后人都婉言谢绝,他们处事低调谦虚,对待子女严格要求,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他人真诚宽容。他们都以自己是烈士的后代而深感自豪,但同时他们又从不认为自己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外孙王鹏的女儿即将赴澳大利亚墨尔本留学,她说:“我们家的家风一直很严格,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没有忘记自己是烈士的后代,父辈从小教育我们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努力。”张家的第四代少有独生女的娇宠和任性,都表示要尽早上井冈山,因为他们的根在那。我们期待下一次的寻访见面。
有着烈士后代的革命背景,却从不向政府提任何要求,有着高层领导的深切关怀,却总是婉言谢绝,这就是我们在寻访张子清烈士的后代时最深切的感受。
何长工还曾写信给当时的中共湖北省委书记陈丕显及武汉军区司令杨得志反映他们的困难,但张家后人都婉言谢绝,他们处事低调谦虚,对待子女严格要求,对待工作敬业负责,对待他人真诚宽容。
当资料员表示想征集这只手提箱时,张家人有些不舍,珍藏了近90年啊!不停的和守了近一个世纪的传家宝留影成了他们唯一能做的事。如今这只珍贵的手提箱已被陈列展出,它不仅是我们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传家宝,也是我们民族的国宝、传家宝。
纸质,土黄色,竖长方形,油墨刻印横排本。封面上刻印有一竖长方形细线框,框内横竖刻印了“中央局关于苏区新党员入党手续的决议”名称和“中共莲花中心县委翻”文字,全件共2页。
中央苏区时期对于发展新党员严格履行入党手续,确保党员质量,新党员入党须经严格考察之后,才按照严格的组织程序发展其入党。
这本1932年由中共莲花中心县委翻印的《中央局关于苏区新党员入党手续的决议》是学习研究苏区组织工作的珍贵史料。
毛边纸,土黄色,竖长方形,油墨刻印横排本。封面上刻有一竖长方形双细线框,框内中间竖刻有“苏维埃建设讲授提纲”名称,右左两边各竖刻有“中国工农红军公略学校政治处印”和“一九三四年五月九日”文字。全册共18页。封面留有该学习材料的保存者刘绍铅的墨字和红色小方印一枚。
中国工农红军公略学校的前身是红军第二步兵学校。1931年秋季,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总部红军大学第五期学员(时称五期团)在于都县城开课启训。时至翌年10月,红军总部为加强红军军事干部队伍的建设,快速培养出更多的基层红军指挥人员,以适应快速发展壮大的红军部队需要,决定在红大第五期学员团的基础上进行扩编,成立一个军事学校。这个学校按当时编制,序列为红军第二步兵学校。不久,为纪念在战斗中壮烈献身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而被命名为红军公略步兵学校。该校设在于都县城昌村小学(现城关小学老校区),校长林野,政委先后为陈铁生、张际春、李远芳,训练部长是韩纪振。其办学培养对象主要是红军的排、连干部,该校一直办到1934年10月。其最后的一批学员随主力红军出发长征。
这份1934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公略学校政治处印发的《苏维埃建设讲授提纲》是学习研究苏维埃建设以及红军学校学习情况的珍贵史料。
毛边纸,土黄色,竖长方形,铅印竖排本。封面中间竖印有“江西苏维埃政府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条例”名称,左下角竖印有“临时中央政府批准”文字。全册共8页。封面及封底盖有该条例的保存者刘绍铅的红色小方印一枚。
这份条例是于1931年12月31日临时中央政府批准的,它对于苏区时期土地制度的分配有较好的研究价值,也是研究中央苏区法制建设的又一重要史料。
毛边纸,土黄色,铅印竖排本。封面中间竖印有“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名称,左右两边各印有“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颁发”和“一九三二年一月”的文字。全册共23页。封面留有该条例的保存者刘绍铅的墨字及红色小方印一枚。
这本1932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颁发的《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是学习研究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工作的珍贵史料。
毛边纸,土黄色,竖长方形,铅印横排本。封面右左各竖印有“红军中共产青年团员教育纲要”名称和“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印”、“一九三二、六”文字。全册共11页。封面及封底留有该纲要的保存者刘绍铅的红色小方印一枚。
这是1932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编印的一份政治教材,是研究苏区时期共产青年团教育的一份珍贵史料。
毛边纸,土黄色,竖长方形,行书,墨字,竖行。左边落款处的中段与下方各盖有“少共永新三区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永新三区委员会”的红色方印各一枚。印文清晰。内容是通知各支校马上将原来组织的歌舞团、洗衣队、补衣队、慰劳队于明天上午六时到区拥护红军委员会集中,去慰劳红军,并要带好一天的伙食。
该通知对研究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毛边纸,黄色,竖长方形。行书,墨字,竖行,字迹清楚。左边落款下方盖有印文为“少共永新三区委员会”的红色方印一枚。信件的内容是指示通知钱溪支校派出五名伙夫随少队模范团工作。
这份指示信对研究湘赣苏区时期的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
制作:邹文波
撰稿:汤根姬
摄影:刘长生
中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地址:江西省井冈山茨坪红军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