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时期缔结的革命友谊
浅析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时期缔结的革命友谊林道喜翻阅中国革命的历史, 有两个人总是须臾相关、紧密相连,那就是毛泽东和朱德。从井冈山时期开始,他们就缔结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地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中国人民的解放、人民大众的幸福竭智尽忠、鞠躬尽瘁。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人曾经是一个代名词,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支部队的代称。井冈山与中共中央、湖南省委、江西省委往来信函以“朱毛红军” 代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四军”,国民党反动派咒骂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人民军队“朱毛共匪” 、“朱毛赤匪” 。当时很多人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或者是一个组织名称,而不知道是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人的合称。毛泽东曾经饶有风趣地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历史看,同样地是:没有毛哪有朱?“文革”正当热火朝天之时的1966年,中南海机关中的一些造反派攻击朱德是“黑司令”,说他对中国革命没做多少贡献。毛泽东得悉情况之后,在随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有意识地请朱德挨着自己坐下,感叹地说:“红司令,你好吗?有人讲你是黑司令,我不高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你是朱,我是朱身上的毛啊!”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住所会见参加中央军委会议的人员,朱德也应邀前往。毛泽东看见朱德这位老战友,动情地说:“红司令,红司令你可好吗?”朱德高兴地说:“我很好。”毛泽东接着又说:“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毛泽东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自己与朱德须臾不分的关系,其实就是表明毛泽东和朱德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毛泽东和朱德的深情厚谊是从井冈山开始缔结的。长期紧随在毛泽东身边的中央警卫团副团长张耀祠曾经回忆说:“在毛泽东心里,还十分留恋井冈山和长征的岁月。他在晚年经常同我谈起红军过雪山草地的日子,教育我们不能忘本。每每讲到动情处,他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深刻的历史自觉、高度的责任担当、坚定的理想信念,让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伟人殊途同归,保存了中国革命的火种,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伟大的事业必先有伟大人物,科学的真理必先有真知灼见,转型的时代必先有历史自觉。什么叫历史自觉?第一,是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深刻领悟;第二,是对历史发展前景的主动营造。毛泽东终其一生都是这样,从来不相信命运的摆布,从来不甘愿受到规律的左右,从来主张“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从来不安于现状要改变现状。按照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的精神和湖南省委的具体部署,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东赣西发动了秋收起义,原定计划攻占长沙。然而事与愿违,10天后秋收起义失败了。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转移。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上了井冈山,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把队伍拉到井冈山,探索中国革命胜利道路,没有得到党中央的肯定和支持,党中央反而处分了他!秋收起义让你打井冈山了吗?让你打长沙,你却带兵逃跑,这是严重的右倾主义错误,就开除了毛泽东的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但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被开除了,毛泽东还是继续干。毛泽东一生中被三次开除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但是还是继续在干。因为毛泽东身上最珍贵一点,就是有深刻的历史自觉。正是这种强烈的历史自觉,使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湖南农家子弟,变成了集建党建国建军于一身的历史巨人。这种历史自觉不但极大地改变了毛泽东本人的命运,也极大地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毛泽东是这样,朱德也是这样。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朱德同志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在起义后为稳定军心、保留革命火种起了重大作用。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等同志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占领了南昌城。起义成功后,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起义部队按照原定计划撤出南昌,朱德同志担任第九军军长。起义部队南下潮汕后,主力部队遭遇严重挫折。朱德同志率领的部队同前敌委员会失去了联系,孤立无援,处境极度困难。这时有人提出解散队伍。在这危急关头,是解散队伍,还是把队伍保存下来继续进行革命斗争,这对起义队伍特别对领导人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这个时候,朱德同志以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担负起了领导责任。他把起义队伍集合起来,进行动员讲话。他十分坚决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朱德、陈毅同志在行军途中适时对队伍进行了三次整顿,使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这支部队得到了巩固,士气开始高涨。陈毅同志后来回忆这一段情况时说:“当时如果没有总司令领导,这个部队肯定地说,是会垮台的。”“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冲破千难万险,转战湘粤赣边,为人民军队保存下来一支十分珍贵的革命火种。崇高的革命追求,必胜的革命信念,惺惺相惜的革命情怀,让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伟人实现了历史上伟大的“朱毛会师”,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新局面1928年2月新城战斗胜利后,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根据地初步形成。毛泽东派何长工到湘南、粤北去寻找朱德所率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在江西、福建、广东边境坚持斗争,听说毛泽东已经在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便派毛泽覃前去联系。几经周折,两支革命武装终于取得了联系。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队伍,来到了湘南地区。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组织领导和配合下,发动了湘南武装起义。3月,在永兴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3月底,由于湘、桂、粤军的三路“协剿”,起义农军难以在湘南立足。为保存革命力量,除留一部分武装继续坚持斗争外,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和农军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转移。3月下旬,毛泽东率部队在汝城一带击溃了尾追湘南起义的敌军,4月在酃县的十都与朱德见面。1928年4月26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5月4日,根据湘南特委决定,将朱毛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政治部主任陈毅。全军万余人,枪两千余支。接着在宁冈召开了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会上选举产生了第四军军委,毛泽东任书记。5月4日,在砻市广场举行会师大会,正式宣布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的建立(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保存了一大批坚定的红军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聚集了湘赣边界武装力量的精华,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井冈山会师的重大意义突出表现在:一是壮大了武装力量。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会师汇集了湘赣边界革命的武装力量,井冈山业已成为中国革命武装力量的汇合点、中国革命的立足点和中国胜利的出发点。井冈山会师的主要武装力量包括:①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②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队伍;③湘南起义农军;④井冈山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地方武装;⑤根据地内各县组织的暴动队、赤卫队等各种地方革命武装等等。1928年5月4日宣布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统辖3个师9个团计1万余人(后取消建制,红四军缩编为4个主力团,计6000余人),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规模最大、兵员最多、影响最深、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革命武装部队。二是保存、培养和锻炼了红军事干部。井冈山会师后,一大批坚定信仰马列主义的工农红军指战员,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他们得到了锻炼和磨砺,增强了革命信念,培养了革命意志,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和对敌作战水平。在伟大的井冈山斗争中,一大批优秀红军指挥员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历经艰辛磨砺,遍尝甜酸苦辣,脱颖而出,锻造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代开国元勋。历数井冈山斗争的参加者,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罗荣桓5位荣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占所有元帅的二分之一;栗裕、谭政、黄克诚3位荣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将,占所有大将的三分之一;邓华、朱良才、李聚奎、杨至成、杨得志、肖克、宋任穷、宋时轮、张宗逊、陈士榘、陈伯钧、赵尔陆、黄永胜、赖传珠14位荣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将;王辉球、王紫峰、毕占云、杨梅生、李寿轩、肖新槐、张令彬、张国华、欧阳毅、赵镕、姚喆、周玉成、唐天际、曹里怀、韩伟、赖毅、谭甫仁、谭希林、谭冠三、谭家述20位荣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中将;王云霖、王耀南、龙开富、张平凯、赖春风、刘显宜、黄连秋、郑效峰、陈云中、曾敬凡、龙潜、彭龙飞12位荣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将;毛泽东、谭震林、滕代远、何长工、陈正人、江华、刘型、李立、李克如、吴仲廉、杨立三、张际春、周里、贺敏学、贺子珍、高自立、黄达、曾志、彭儒、段子英、熊寿祺、谭政文、肖明等担任了中央地方重要领导职务。井冈山会师,保存了一大批红军政工干部和军事干部,造就了一大批国家栋梁和民族精英。三是开创了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朱毛井冈山会师和红四军的成立,加快了井冈山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推动了井冈山的革命斗争继续向纵深发展,迅速取得了“四至七月四个月的各项军事胜利和群众割据的发展。”(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井冈山会师后,极大地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实力。4月底,红四军首战五斗江,击破了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进剿”,红四军一占永新城,成立了永新县工农兵政府。5月中旬,红四军取得了草市坳战斗胜利,二占永新城,击破了赣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进剿”。1928年6月23日龙源口大捷,“打败江西两只羊”,击破了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进剿”,红四军随即占领永新、莲花,红色割据区域得到广泛推广。这时,“割据区域计有宁冈全县,永新全县,莲花全县,吉安一小部分,安福一小部分,遂川之北乡,酃县之东南乡一部,横直数百里”(杨克敏:《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1929年2月25日),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继茶陵、遂川、宁冈、永新工农兵政府成立之后,井冈山会师促进了红色区域的推广,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应运而生,酃县、莲花工农兵政府宣告诞生。边界各县在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边界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边界党组织得以壮大。边界的地方武装和赤卫队、少先队、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得以迅速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进入全盛时期。无畏的革命精神,朴素的为民情怀,共同的人生追求,让毛泽东和朱德两个伟人携手并肩,实现了领袖搭配和近乎完美的历史和谐革命的道路并不平坦。朱毛红军虽然由小到大,但毛泽东和朱德两位历史巨人在朱毛会师后的战争环境中产生过一些认识上矛盾,简单来讲,关键就在于对军队的指挥是应该集权还是分权。毛泽东主张集权——由一人指挥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带来的队伍,朱德主张分权——分别指挥各自的队伍,相互配合。陈毅从中调和,但陈毅本身更赞同朱德分权配合的方式,陈毅借红四军大会通过批评朱、毛两人,以达成新的团结,他批评毛泽东有七点错误,朱德有三点错误,结果红四军选举,朱、毛两位主帅双双落选,陈毅反而当选了红四军前委书记。陈毅只得向在上海的中央汇报红四军矛盾并提议:中央如派人,朱、毛都可离开;中央如不能派人,毛可先走,朱可暂留工作。周恩来闻讯不仅没有支持交情深厚且一同赴法勤工俭学的陈毅,也没有支持自己亲自介绍入党、在南昌起义中的下级——朱德,反而支持了曾反对过自己起草的“二月来信”的毛泽东,并指出毛泽东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批评了朱德与陈毅曾因极端民主化、放任群众讨论作战计划,导致湘南失败,认定只有集中指挥军队才能步调一致,行动敏捷。并判定陈毅前委书记职务不是中央委任的,是非法的,恢复毛泽东前委书记一职。陈毅按中央指示起草“九月来信”,成为了古田会议的基础,古田会议也是毛泽东地位稳固的关键。参加过南昌起义、时任南昌军官教育团总务处处长的赵镕老将军,在1983年6月14日接受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工作者的访问时,他说:“你们写朱德同志的传记,有一件事提醒你们,就是关于‘十六字诀’的问题。一般都认为‘十六字诀’是毛泽东同志提出来的,其实是朱德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他是在许多地方做过试验的。最早起源于1913年,他在滇南个旧戡乱、剿匪。”他又说:“我就曾问过他,‘十六字诀’不是您提出来的吗?怎么成了毛主席提出来的了?他说:只要对革命有利,谁提的都一样”。朱老总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与他的一贯风格一样,表现出极其博大而宽厚的伟人胸怀。因“左”倾错误的干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丧失了中央苏区,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48岁的朱德,是长征高层领导中最年长者,经历了长征全过程。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全党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朱德参加了遵义会议。在会议上,朱德在王稼祥、张闻天之后第三个发言。伍修权在其回忆录中写到:“朱德同志历来谦逊稳重,这次发言时却声色俱厉地追究临时中央的错误,谴责他们排斥了毛泽东同志,依靠外国人李德弄得丢掉根据地,牺牲了多少人命!他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朱德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朱德作为红军总司令,他一直站在这支钢铁队伍的前列,不仅要指挥部队在枪林弹雨中闯关夺隘,还要对“左”倾军事错误、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又分离后,他促成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北上,终于实现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会师。毛泽东赞誉:“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毛、朱二人对于红军的建设思路、革命应该走的道路等等有许多不同看法不同意见,争论比比皆是,比如,1929年红四军七大、八大“前委”、“军委”之争,朱德取代毛泽东领导。但在核心目标上,中国共产党怎么样获得胜利?怎么样完成民族救亡?二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二人不是同一年出生,却是1976年同一年去世。有一些矛盾与误会甚至直到他们同一年去世后也没能化解,没能超越生命。并不是如今想当然的亲如兄弟,不分你我。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眼前的和谐,而是二人相互补充:毛泽东对党路线方针的制定;朱德的坚决斗争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使他们使达成了最佳的领袖搭配和近乎完美的历史和谐。[作者简介]林道喜,男,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