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精神家园>千里寻故地
宋任穷千里来寻故地
张衍宁
 
    八月的井冈山,是参观游览的黄金季节,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井冈山老红军宋任穷(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在中共江西省委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增益、中共吉安地委书记王国本陪同下,于1988年8月访问井冈山。
    宋任穷同志是1927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跟随毛泽东同志上井冈山的。1928年5月4日成立红四军时,秋收起义部队编为红四军三十一团,原农民自卫军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编为红四军三十二团。为改造袁、王部队,宋任穷与张际春(原任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一道从三十一团抽调去三十二团做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何长工任党代表,张际春任宣传科科长,宋任穷为宣传科干事。
    宋老说,井冈山的艰苦岁月,使我终身难忘,建国后,特别是调回北京工作,每时每刻都想上井冈山,今天终于实现了几十年的愿望。他回忆在三十二团的一段日子说,我与际春在党代表何长工的直接领导下,做袁、王部队的改造工作。开始对王佐讲革命道理,就像对刚入学从启蒙教育入手。我们为什么受地主老财主的压迫剥削?为什么要组织起来造他们的反?深入浅出的道理,一讲他们就懂。他们绝大多数是文盲,教他们识字,把革命道理,贯穿于认字中。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他们的阶级觉悟提高得很快,也很守纪律,很能打仗。每次反敌人的“会剿”,与其他部队配合得很好。袁、王部队就是合编为一个团,其实各编为一个营,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主要是做巩固军事根据地的工作。为守哨口,探听敌人的情报,沟通红区与白区物资交流,解决红军的给养问题,王佐还担任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防务委员会主任,并负责兴建小井红军医院的工作。袁、王两人革命事业性很强,所担负的任务完成的很好,对毛委员很尊重,听他的话。过去说他们受编不受调,我认为这些说法有些过。主要是不愿离开山区,就像山区的兵不习惯平原区。在山区生活习惯了,到了平原似乎汪洋大海无所适从。1930年袁、王被害,这完全是误杀。责任第一来自当时中央“左”倾路线。1928年6月在苏联莫斯科召开党的第六次大会通过的决议,是袁王被杀的主要依据;第二是地方土客籍矛盾的斗争,在边区党内的反映。彭德怀的责任不过是偏听偏信,片面听取了湘赣边区党组织少数人的话。建国后,毛主席曾在一次会上说,袁、王两人如不被误杀,虽然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了,白军不可能重新占领井冈山,革命的地方武装可以坚守到全国大解放。
    1929年1月,红军主力向赣南闽西战略转移,坚守井冈山的任务交给彭德怀的红五军与王佐带领的红四军三十二团。袁文才调至军部,跟随毛委员、朱军长行军去赣南,行军途中听到党中央曾有指示,要杀原属土匪的首领,吓得他逃跑回井冈山。虽然袁文才擅自离开部队,是军纪不允许的,但他没有投向敌人,而是回到他原领导的部队,仍然与王佐坚守在井冈山。回来之后,湘赣边界特委给了他处分,他也服从处分,事情应该了结。边界特委中某些人硬说他们的两人不服从领导,还说要“反水”攻打红军,其实是土客籍矛盾制造借口,蒙蔽彭德怀不明事情真相,借刀杀人。毛主席在延安一次党内整风会上还提到此事,说这是很不应该发生的事。1959年党的庐山会议,错误批判彭德怀同志“右”倾机会主义时有人把错杀袁、王算为彭的一条罪状,这是很不公正的。后来在彭德怀的自述中说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同意他的自述。
    解放后,中共江西省委已追认袁、王两人为烈士,这是完全对的、是对袁、王两人的平反昭雪。井冈山地区是革命老区,过去为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人民生活水平应该好于其他地区才对,可是现在这里还比较贫穷落后,应该采取措施扶贫,使他们尽快富起来,否则会被误认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就把他们忘记了。延安与其他老区都有类似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都要十分重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问题。
    井冈山的建设搞得很好,茨坪已成为现代化的城市,不知人民生活水平是否像城市建设那样发展?井冈山的资源是很丰裕的,中央和省委又非常关心支持,在这里工作的同志既光荣又责任重大,希望你们不要辜负党中央殷切的期望。
(责任编辑:饶道良)
29
2008-05
朱德重上井冈山
 
    1962年3月4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等一行回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日子里,他不顾旅途劳累,重游故地,亲切地会见老红军、革命烈属、革命干部和群众,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又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朱德一行上井冈山的路线是从南昌经吉安,过泰和和拿山,再上茨坪。朱德记得当年从拿山上茨坪要翻越一座大山,山路陡峭难行,于是提议在拿山吃过中饭再上山。下午,朱德一行驱车经桐木岭哨口直达茨坪,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奔驶,经过一个多小时,汽车抵达井冈山宾馆门口,朱德和迎候在宾馆门口的井冈山管理局党政领导袁林等人热烈握手致意。他第一句话就说:“井冈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今天回家来看看。”
    由于时间尚早,朱德和康克清在宾馆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后,便不顾旅途的疲劳,在茨坪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这个纪念塔是在1952年初,井冈山人民在不通公路的情况下,靠人挑肩扛把一包包水泥、石灰从180里以外的遂川县城运上茨坪建成的。朱德和康克清沿着拾阶而上的步道来到烈士墓前,他们在墓前久久默哀,然后又缓步来到纪念塔下,绕着纪念塔走了一圈。
    离开纪念塔,朱德一行驱车来到大井,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在大井的旧居。“朱军长回来了”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大井,人们纷纷涌向毛主席旧居,朱德和康克清在旧居中厅的红军医务所旧址坐着。他们招呼一些年岁大的老人进来坐,当年的老暴动队长邹文楷也进来了。
    为了给朱德一行御寒,乡亲们从家里端来一盆炭火,顿时,厅堂里暖烘烘的。乡亲们从家里带来了红薯片、葵花籽、姜糖丝、玉米花等自制的食品,请朱德和康大姐品尝,朱德和康克清围着方桌,一边嗑着葵花籽,一边与老人们聊了起来。
    朱德仔细地询问了大井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除了发展粮食生产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注意发展手工业生产。他说:“井冈山到处是竹木,遍地有箬叶,你们可以组织起来,多编织些斗笠和竹器卖出去。当地的供销社要多组织一些土特产品的生产,使井冈山尽快富裕起来。”
    毛泽东旧居旁有一块菜地,袁林指着菜地问朱德说:“井冈山的文物管理部门准备恢复当年您在大井的旧居,很多老人回忆,这块地方应该是旧居的位置,不知委员长还记得吧?”朱德谦虚地说:“我的房子不要恢复了,有毛主席的旧居就可以了。”
    从大井回到茨坪,天色渐晚。朱德提出还要见见井冈山的老同志。袁林建议说:“明天见吧?”朱德执意不肯,于是一行人又来到井冈山光荣敬老院。在火花亭休息室里,朱德握着当年一些老赤卫队员、暴动队员、苏区干部、烈士遗孀的手,说“同志们好!红军走后,你们受苦了!我代表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慰问你们。”接着他又详细询问了这些老同志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当老人们汇报到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国家包了下来,每月还发给零花钱时,他高兴地说:“你们都是有功之臣,当年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作过很大贡献,现在应该好好安度晚年。”老人们听了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袁林汇报说:“这些老同志还经常向中外来宾介绍井冈山斗争历史,讲当年的艰苦生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朱德点头表示赞许,并勉励他们要按毛主席说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3月5日上午,朱德、康克清等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当时的陈列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井冈山革命文物展览、井冈山建设成就展览。
    朱德在博物馆里仔细地观看了每一件文物和照片,在看到橱窗里陈列着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时,他的女儿朱敏很感兴趣地问:“爸爸,这是您用过的吗?”朱德移动着老花眼镜,看着扁担说:“这不是有‘朱德记’三个字吗?”
    参观完陈列后,朱德一行在休息室略作休息,博物馆的同志送来了陈列大纲,请朱德谈谈井冈山斗争历史的情况和对整个陈列的意见。座谈完后,博物馆的同志又端来文房四宝,请朱德为博物馆题写馆标,朱德愉快地答应了,拿起笔写下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大字。现在悬挂在馆门楼上的馆标,就是朱德的亲笔题词。管理局党委的同志也请委员长为井冈山题词,朱德欣然同意,他沉思片刻,写下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两幅墨迹。在场的同志热烈鼓掌,摄影师摄下了这一难忘的场景。

    朱德题写完后,站起身,端详着“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笑着对大家说:“天下第一山,这么大?”一个陪同的同志说:“这是毛主席、委员长亲手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有这么伟大!”大家都赞同地点点头。
    朱德喜爱兰花,对井冈山的兰花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使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只要见到兰花,他也会随手采挖几株养在身边。这次来井冈山,刚住进宾馆,他就问井冈山的同志:“我记得这里有一个地方,遍地长着兰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袁林回答说:“现在还有,是在一个叫‘兰花坪’的山谷。”朱德高兴地说:“那我去看看。”袁林为难地说:“那里还没有通公路,山路很不好走,让我派人去挖一些来吗!”“不用了,我还是去看看,没有公路,可以走一走嘛!”
    第二天,天气放晴,朱德手持拐杖,踏上了兰花坪的小路。一路上,他边走边告诉大家,1928年他在井冈山上见过很多兰花,记不清叫什么地方了,只记得是在一个坳背,周围有一大片高大的树林子。
    不知不觉到了兰花坪,周围有几十亩地已改造成茶园,几十个茶场工人正在劳动。他们看见朱德同志来了,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高兴地鼓起掌来。朱德走上前,和工人们一一握手问好。当他看到一片茂密的树林,闻到飘来的一阵阵清香时,激动地说:“是这里,是这个地方!当年我们向赣南进发就经过这里。集中部队时马都系在这片树林子里。”说完,他走进树林,蹲下身子,看着那些正开着白花的九节兰。他采了几株,放在鼻子前闻着:“清香扑鼻啊!”说着,朱德站起来,在林子里徜徉。最后,他还特意挖了几株,带回北京种养。
    3月6日上午,朱德偕康克清等一行离开茨坪,经黄洋界、宁冈、永新返回吉安。沿着新修的公路,朱德来到了黄洋界树下。朱德登上石级台阶,指着荷树对随行的同志说:“当年红军挑粮就常在这里休息。”接着讲述了当年毛泽东同志挑粮时与战士们在荷树下给大家讲革命道理的故事。
    从荷树下来,朱德又沿着刚刚修好的小路登上了黄洋界哨口,察看了当年红军修筑的每段堑壕和工事。
    离开黄洋界,汽车直奔宁冈茅坪,茅坪曾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重要的活动地带,当年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一度设在这里。朱德的旧居就在茅坪八角楼里,和毛泽东旧居连在一起。参观完茅坪的旧居旧址后,朱德还看望了袁文才烈士的遗孀谢梅香。袁文才的家就在茅坪,当年毛泽东、朱德等根据地许多领导人都是袁文才家的常客,与女主人谢梅香也很熟悉。谢梅香见到朱德,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含着热泪激动地说:“我们日夜盼望您重回井冈山,今天终于把您盼来了!”朱德仔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生活状况,安慰她养好身体,安度晚年,并交代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要照顾和安排好老人的生活。
3月8日,朱德结束了在井冈山地区的视察,离开了吉安,返回北京。
 
17
2007-07
参加井冈山斗争建国后重上井冈山的同志名录
姓名
井冈山斗争时期职务
建国后主要职务
重上井冈山时间
井冈山前委书记红四军党代表
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1965.5.22
红四军军长
红四军军委书记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1962.3.4
以下按第一次重上井冈山时间先后为序
中共湘赣边界第二届特委书记
江西省委书记、八机部部长
1959.6.13
红四军第二十八团二营营长
中顾委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
1960.5.14
红四军第三十一团一营二连二排排长
南京军区副政委
1960.9.10
杨至成
红四军副官处处长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1961.5.18
康克清
红四军战士
全国妇联主席
1962.3.4
张国华
红四军战士
西藏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政委
1962.3.11
陈伯钧
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一连连长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
1962.5
红四军三十一团二连副连长
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63.12.2
谭冠山
红四军军需处文书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1964.6.7
谢今古
红四军战士
辽宁省副省长
1964.11
湖南酃县县委书记
湖南省委书记、中宣部部长
1965.5.22
红四军部班长
空军副司令员
1965.6.1
宋裕和
红四军军官教导队士委会主任
建筑工程部副部长
1970.6.16
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某连党代表
农垦部副部长
1970.6.27
红四军军官教导队区队长
工程兵司令员、全国政协常委
1970.11.4
红四军军部特务连一班班长
总参谋长
1970.11.11
红军战士
贵州省省长、全国政协常委
1973.3.16
湘赣边界工农政府妇女部副部长
中纪委委员
1973.9.28
张令彬
红四军军官教导队区队长
总后勤部部长
1975.11.4
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二连连长
总后勤部部长
1977.3
红四军三十二、二十八团党代表      宁冈县委书记
地质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7.3.25
王紫峰
红二十八团特务连司务长
北京军区副政委
1977.4.16
井冈山前委秘书
最高法院院长
1977.9.27
中共湘赣边界第二届特委书记
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1977.10.31
红四军二十八团一营三连连长
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
1978.5
赖春风
红军战士
广州军区司令员、全国政协常委
1978.8
井冈山前委秘书
总政治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
1979.4.20
红×军红十八团一营二连党代表、安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总后勤部部长
1979.10
李克如
红四军二十九团二营营长、红五军十二大队党代表
甘肃省人大副主任
1980.11.13
田长江
红四军战士
武汉军区副司令员
1981.10.31
王辉球
红四军战士
空军政委、沈阳军区政委
1983.10.13
永新县赤卫大队党代表
福建省副省长、福建省政协副主席
1984.7.29
湖南省委代表
湖南省常德师专副校长、湖南省政协委员
1984.7.29
红四军医院党总支书记
中组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
1987.10.12
红四军战士
炮兵副政委、全国人大常委
1987.10.12
红四军三十二团党代表
中组部部长、中顾委副主任
1988.5.20
27
2007-04
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22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井冈山斗争时期的中共井冈山前委书记毛泽东,在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的陪同下,重上井冈山。
    毛泽东是从长沙出发,取道湖南茶陵上井冈山的,途中经永新和宁冈龙市、茅坪上井冈山茨坪。当吉姆车到达黄洋界哨口时,毛泽东示意停车,他披上大衣,从车子里走出来,浏览了哨口遗址和壮丽的自然风光,然后走到当年用木材建造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下,邀请张平化与他合影。

    上山前,毛泽东就声称,不要惊动地方上的同志,不要兴师动众,只是回井冈山看看,休息休息。但他的工作却依然安排得十分紧张,除每天阅读报刊外,他还要处理来信来电,批阅文件,经常忙到午夜12点,有时甚至到凌晨。
    井冈山宾馆内全部是席梦思弹簧床,毛泽东进入房间看见这么高级的床铺,不肯用,服务员只好临时找来一张木板床搁置在他房间。毛泽东的菜肴也很清淡,每餐仅用4个小碟,主要是一些青菜、芋头、泥鳅、小竹笋等,吃饭前常喝一杯冬酒。茨坪的群众在山上找到一些小竹笋送到宾馆做了一道菜给毛泽东,他吃得特别高兴,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是30多年前在这里吃过的东西。”
    毛泽东在井冈山期间,除工作外还挤出时间分别接见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同志,与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井冈山管理局党委的领导同志想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大纲送给毛泽东审阅,但又担心他太忙,经考虑再三,还是由汪东兴转送给毛泽东,不到两天,汪东兴即传达了毛泽东的意见:“主席已阅,他说是这样。”
    在井冈山,毛泽东仍然不改他外出散步的习惯。 24日上午,毛泽东第一次外出散步,他走出住处后,手持拐杖便往宾馆后面的荒山坡上走去,陪同人员连忙提醒:“主席,前面没有路!”毛泽东听了,挥着拐杖笑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就不信前面没有路。我的拐杖是专门探路的,什么都不怕。”翻过山坡,刚好经过保育院门口,有几个小朋友认出是毛主席,便齐声高喊:“毛主席,毛主席!”毛泽东高兴地向小朋友们挥手致意。
    毛泽东第二次外出散步时,经过宾馆小礼堂门口,袁林把井冈山的行政区划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说南面有朱砂冲、黄坳,便告诉在场的同志说:“我们第一次上山就是从黄坳、荆竹山一路来的。”毛泽东随后还询问了井冈山的建设及山上的生产情况,并指示要尽快把已下马的宾馆小礼堂建起来。

    自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后,井冈山人民一直渴望见到当年的毛委员。5月29日,是井冈山初夏一个难得的睛天,这天,也是毛泽东离开井冈山的日子。这天的一大早,井冈山各界群众就在井冈山管理局的有序组织和领导下赶到了茨坪。管理局和垦殖场党政机关干部队伍,省驻山工作队和宁冈县干部队伍、茨坪的农民、工人、中小学师生队伍共1500余人按照指定的地点,在宾馆南面公路两旁列队,翘首以待。

    毛泽东与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干部合影后,在汪东兴、刘俊秀、王卓超和袁林、孙景玉等领导同志陪同下,迈着稳健的步伐走出宾馆,来到群众队伍前,顿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整个茨坪沉浸在一片欢乐和幸福的海洋之中。毛泽东走到哪里,哪里的人群便沸腾起来。为防止接见时过分拥挤,一部分群众被安排在与公路平行但隔着一丘田的田埂上,毛泽东看见了,便问袁林:‘那边是做什么的?”袁林回答说:“也是来欢送主席的。”毛泽东挥着手,说:“过来嘛,都过来。”于是田埂上的群众也一齐欢天喜地拥到了毛泽东的身边。此时此刻,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毛泽东满脸笑容,缓步向前走去,一边走,一边向欢呼的人群不断地挥手鼓掌,一直走到十字路口,才坐进一辆黑色的轿车,离开了他阔别三十八年的故地井冈山。
27
2007-04
中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地址:江西省井冈山茨坪红军南路
浏览总人数:232,479
Email:jgsgmbwg@163.com
电话:0796-6552248/6555625
赣ICP备18011651号-1
赣公网安备36088102000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