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重上井冈山
1962年3月4日,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朱德偕夫人康克清等一行回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的日子里,他不顾旅途劳累,重游故地,亲切地会见老红军、革命烈属、革命干部和群众,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又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朱德一行上井冈山的路线是从南昌经吉安,过泰和和拿山,再上茨坪。朱德记得当年从拿山上茨坪要翻越一座大山,山路陡峭难行,于是提议在拿山吃过中饭再上山。下午,朱德一行驱车经桐木岭哨口直达茨坪,汽车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奔驶,经过一个多小时,汽车抵达井冈山宾馆门口,朱德和迎候在宾馆门口的井冈山管理局党政领导袁林等人热烈握手致意。他第一句话就说:“井冈山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今天回家来看看。” 由于时间尚早,朱德和康克清在宾馆稍稍休息了一会儿后,便不顾旅途的疲劳,在茨坪瞻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塔”。这个纪念塔是在1952年初,井冈山人民在不通公路的情况下,靠人挑肩扛把一包包水泥、石灰从180里以外的遂川县城运上茨坪建成的。朱德和康克清沿着拾阶而上的步道来到烈士墓前,他们在墓前久久默哀,然后又缓步来到纪念塔下,绕着纪念塔走了一圈。 离开纪念塔,朱德一行驱车来到大井,参观了毛泽东同志在大井的旧居。“朱军长回来了”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大井,人们纷纷涌向毛主席旧居,朱德和康克清在旧居中厅的红军医务所旧址坐着。他们招呼一些年岁大的老人进来坐,当年的老暴动队长邹文楷也进来了。 为了给朱德一行御寒,乡亲们从家里端来一盆炭火,顿时,厅堂里暖烘烘的。乡亲们从家里带来了红薯片、葵花籽、姜糖丝、玉米花等自制的食品,请朱德和康大姐品尝,朱德和康克清围着方桌,一边嗑着葵花籽,一边与老人们聊了起来。 朱德仔细地询问了大井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除了发展粮食生产外,还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注意发展手工业生产。他说:“井冈山到处是竹木,遍地有箬叶,你们可以组织起来,多编织些斗笠和竹器卖出去。当地的供销社要多组织一些土特产品的生产,使井冈山尽快富裕起来。” 毛泽东旧居旁有一块菜地,袁林指着菜地问朱德说:“井冈山的文物管理部门准备恢复当年您在大井的旧居,很多老人回忆,这块地方应该是旧居的位置,不知委员长还记得吧?”朱德谦虚地说:“我的房子不要恢复了,有毛主席的旧居就可以了。” 从大井回到茨坪,天色渐晚。朱德提出还要见见井冈山的老同志。袁林建议说:“明天见吧?”朱德执意不肯,于是一行人又来到井冈山光荣敬老院。在火花亭休息室里,朱德握着当年一些老赤卫队员、暴动队员、苏区干部、烈士遗孀的手,说“同志们好!红军走后,你们受苦了!我代表毛主席来看望你们,慰问你们。”接着他又详细询问了这些老同志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当老人们汇报到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由国家包了下来,每月还发给零花钱时,他高兴地说:“你们都是有功之臣,当年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作过很大贡献,现在应该好好安度晚年。”老人们听了都感动得热泪盈眶。袁林汇报说:“这些老同志还经常向中外来宾介绍井冈山斗争历史,讲当年的艰苦生活,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朱德点头表示赞许,并勉励他们要按毛主席说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3月5日上午,朱德、康克清等来到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当时的陈列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井冈山革命文物展览、井冈山建设成就展览。 朱德在博物馆里仔细地观看了每一件文物和照片,在看到橱窗里陈列着朱德挑粮用过的扁担时,他的女儿朱敏很感兴趣地问:“爸爸,这是您用过的吗?”朱德移动着老花眼镜,看着扁担说:“这不是有‘朱德记’三个字吗?” 参观完陈列后,朱德一行在休息室略作休息,博物馆的同志送来了陈列大纲,请朱德谈谈井冈山斗争历史的情况和对整个陈列的意见。座谈完后,博物馆的同志又端来文房四宝,请朱德为博物馆题写馆标,朱德愉快地答应了,拿起笔写下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八个大字。现在悬挂在馆门楼上的馆标,就是朱德的亲笔题词。管理局党委的同志也请委员长为井冈山题词,朱德欣然同意,他沉思片刻,写下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两幅墨迹。在场的同志热烈鼓掌,摄影师摄下了这一难忘的场景。 朱德题写完后,站起身,端详着“天下第一山”五个大字,笑着对大家说:“天下第一山,这么大?”一个陪同的同志说:“这是毛主席、委员长亲手开辟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有这么伟大!”大家都赞同地点点头。 朱德喜爱兰花,对井冈山的兰花更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即使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只要见到兰花,他也会随手采挖几株养在身边。这次来井冈山,刚住进宾馆,他就问井冈山的同志:“我记得这里有一个地方,遍地长着兰花,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袁林回答说:“现在还有,是在一个叫‘兰花坪’的山谷。”朱德高兴地说:“那我去看看。”袁林为难地说:“那里还没有通公路,山路很不好走,让我派人去挖一些来吗!”“不用了,我还是去看看,没有公路,可以走一走嘛!” 第二天,天气放晴,朱德手持拐杖,踏上了兰花坪的小路。一路上,他边走边告诉大家,1928年他在井冈山上见过很多兰花,记不清叫什么地方了,只记得是在一个坳背,周围有一大片高大的树林子。 不知不觉到了兰花坪,周围有几十亩地已改造成茶园,几十个茶场工人正在劳动。他们看见朱德同志来了,纷纷放下手中的工具,高兴地鼓起掌来。朱德走上前,和工人们一一握手问好。当他看到一片茂密的树林,闻到飘来的一阵阵清香时,激动地说:“是这里,是这个地方!当年我们向赣南进发就经过这里。集中部队时马都系在这片树林子里。”说完,他走进树林,蹲下身子,看着那些正开着白花的九节兰。他采了几株,放在鼻子前闻着:“清香扑鼻啊!”说着,朱德站起来,在林子里徜徉。最后,他还特意挖了几株,带回北京种养。 3月6日上午,朱德偕康克清等一行离开茨坪,经黄洋界、宁冈、永新返回吉安。沿着新修的公路,朱德来到了黄洋界树下。朱德登上石级台阶,指着荷树对随行的同志说:“当年红军挑粮就常在这里休息。”接着讲述了当年毛泽东同志挑粮时与战士们在荷树下给大家讲革命道理的故事。 从荷树下来,朱德又沿着刚刚修好的小路登上了黄洋界哨口,察看了当年红军修筑的每段堑壕和工事。 离开黄洋界,汽车直奔宁冈茅坪,茅坪曾是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重要的活动地带,当年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一度设在这里。朱德的旧居就在茅坪八角楼里,和毛泽东旧居连在一起。参观完茅坪的旧居旧址后,朱德还看望了袁文才烈士的遗孀谢梅香。袁文才的家就在茅坪,当年毛泽东、朱德等根据地许多领导人都是袁文才家的常客,与女主人谢梅香也很熟悉。谢梅香见到朱德,紧紧地握住他的手,含着热泪激动地说:“我们日夜盼望您重回井冈山,今天终于把您盼来了!”朱德仔细询问了老人的身体、生活状况,安慰她养好身体,安度晚年,并交代当地政府和民政部门,要照顾和安排好老人的生活。3月8日,朱德结束了在井冈山地区的视察,离开了吉安,返回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