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主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培训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协会、昌吉州文博院(博物馆、北庭研究院)承办的2023年全国博物馆展览策划与实施培训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举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周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勇东,昌吉州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玉星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特邀授课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出席开班仪式。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00余名学员参加培训。

本次培训班为期5天,邀请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陈成军、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二级巡视员茆梅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郑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馆长于志勇、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秘书长杨晓波、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光禹莱特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冬(以授课顺序为序)等7位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成果与业务实践,从展览策划、国际传播、文创开发、展教结合、展览数字化等多角度进行理论授课,并辅之案例分析、互动交流、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为学员搭建交流分享学习平台。
我馆编研、陈列科科长李归宁参加了培训,并通过听老师们传授从业经验、最新实例,以及与同行之间的业务交流、信息交换,看到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
陈列展览不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这可能是很多馆,特别是革命类博物馆的心声。笔者在与各馆陈列部主任交流时了解到,由于全国一级博物馆评估对陈列展览数量大,质量要求高,目前大部分馆已经把陈列展览作为了主要业务工作,在人员、设备、经费上都给予了全面保障。即便如此,工作实践中策展人依然在大声疾呼:陈列展览绝不是一个部门中几个人就能够独立完成的工作。
首先是策展人员、研究人员、形式设计人员和实施展陈人员,这四类人员是一个展览中必不可少的。但其中只有策展人和研究人员的沟通是相对顺畅的,而另外两类人员基本都是展陈内容方面的“门外汉”尤其是实施方,目前国内大部分馆不具备实施团队,都是由第三方公司来完成,这就意味着“想”与“做”的割裂。如果多方没有进行充分的沟通,展览就会在时间上、精力上、经费上,甚至质量上打“消耗战”。所以一个好的展览是需要靠一个完整的团队来完成。而这个策展团队的成员也必须要满足展览内容设计方案撰写、形式设计方案编制、学术研究、宣传推广、社会教育,甚至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需求。
还有就是关于教育者身份的讲解员在陈列展览中的重要性,也被大家所重视。在这次培训中,上海复旦大学博物馆馆长郑奕在讲授《博物馆如何提升展教水平》一课中就提到这样的观点:策展人,研究人员往往低估讲解员在整个展览过程中的贡献,大部分博物馆都是在完成展览后才让讲解员介入进来。他们认为讲解员缺乏与主题内容相关知识和内容的全面把握,而同样讲解员也认为策展人和研究人员缺乏对观众的了解,以及对展陈“兴趣点”的把握。因此应该让讲解员有机会进入到策展团队中,参与一个展览的始终。
反观我们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方面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努力奔跑起来,才能拉近与大家的距离。
他山之山可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在这次培训中,有两位馆长给大家下了深刻印象。一位是延安纪念馆茆梅芳馆长,她介绍了纪念馆在2021年基本陈列提升改造项目的所有程序。从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做好陈列方案的报批,到督促市级相关部门做好职责范围内工作,再到后期涉及所有的工作程序都一一给大家分享,其中的难点、痛点更是直指人心,让许多同行感同身受。但上级部门的信任与理解,放心与放权才是她为延安纪念馆创造辉煌,建功立业的最大底气。
还有一位是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他分享了上海最“火爆”的展览《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从艰难引进再到成功运营的过程。它作为今年备受追捧的现象级展览,展览展期98天,共开设50次夜场,观众总人数超过42万;推出系列的线下文创产品共200余种,销售额超过2400万元;展览开幕首日即位居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榜首,媒体传播总阅读量突破4亿;100元/人的门票,不到100天,为上博创下净利润3500多万。每一组数字都像神话,又都真实可信,惊艳四座。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设置科学、形式多样、交流深入、受益匪浅,拓展了策展思路,提升了展览策划实施水平,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实践性,展示的都是国内先进的案例,对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机遇可能千载难逢,但机遇来临之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以匠人之心,努力打磨好每个一个展览,同时保持乐观和热爱,在等待中磨砺,在磨砺中奋斗。
文稿:李归宁
图片:李归宁
审校:罗华南
审核:饶道良
签发:朱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