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向党庆七一】井冈山举办“踏寻红色足迹·拥抱绿色井冈”红色沙龙活动
6月29 日上午,“踏寻红色足迹·拥抱绿色井冈——红绿交织的信仰之路”红色沙龙主题活动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广场举办,活动以“情景演绎+主题叙事+互动交流”的复合形式,构建起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场景。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林常青,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副处长朱颖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袁海晓,井冈山管理局政治处主任贺江华出席此次活动。一、艺术与叙事交织:多维形式激活井冈山魅力图谱 井冈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表演团队以讲述一名老党员与一批新党员一起缅怀小井红军医院英烈的情景剧开场秀点燃现场,激昂的话语与鲜红的绸带交织,瞬间将观众拉入“红色摇篮”的历史语境。主持人通过深情讲述,揭开井冈山“天下第一山”称号的来源,让“中国革命摇篮”的厚重历史可视化。 更具创意的是快板表演环节,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以“竹板响、话井冈”的韵律,将红豆杉群落、黄腹角雉等丰富的自然资源编织成朗朗上口的唱词,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在竹板声中同频共振。 旅游推介环节则通过“宣传片+实景讲解”的方式,解锁井冈山的红色景点、绿色景区、特色线路以及旅游优惠政策,无论游客是想追寻革命足迹,还是想沉浸自然怀抱,井冈山都能带来独一无二的体验。二、平凡英雄的情感共鸣:从无名碑到护林员的坚守 活动的共情力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两年零四个月井冈山斗争中牺牲了四万八千多名烈士,其中三万多名都是无名英雄。北山烈士陵园讲解员刘莉莉通过讲述“无名碑”与神山寻亲的故事,还原了井冈山斗争时期“三千英烈埋骨青山”的悲壮——“纪念堂里没有名字的石碑,背后是无数个‘陈发姑’等待丈夫归来的一生”。 在“绿色守护与红色传承”分享环节,护林员袁明用几张巡护照片打开话匣:“每天按照既定的巡护计划和线路开展两次徒步巡山,每一次巡护不低于两小时。沿途检查病虫害、防火隐患,记录野生动植物的情况,如果遇到节假日或重点防火期,还会增加巡护时长和巡护频次,这些看似重复的工作,都是在守护红军曾战斗过的青山。” 如果说生态保护员守护的是井冈山的“形”,那么文物工作者守护的便是井冈山的 “魂”,两者用不同的方式诠释了“传承”的意义。文物工作者汤根姬通过讲述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前往探寻革命遗址时,发现原先杂草丛生的山路被村里的老乡提前清理出一条小道的故事,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块红土地上深深烙印在井冈山群众灵魂里的红色基因。三、权威视角的深度对话:嘉宾解码井冈山发展路径 活动特别邀请到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林常青与井冈山管理局旅游管理处副处长朱颖琳作为访谈嘉宾,以专业视角为井冈山发展“把脉”。林常青从“蝶中大熊猫”——金斑喙凤蝶的发现与保护工作讲起,向观众展示井冈山生态保护之美。他总结井冈山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为“四个一”:一张保护网联动,一批护林人坚守,一张审批表规范,一批好成果共享。正是有这样一群“守山人”默默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才能让游客的旅游体验从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延伸到身体的“康养新体验”。 林常青还提到,这几年,保护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把草珊瑚作为重点中药材来推广种植,这是一条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新路子。 朱颖琳则带来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如何让红色文化、生态资源和旅游体验形成有机联动,发挥最大效能的驱动计划:“推出‘黄洋界上炮声隆’体验式项目,将生动历史讲解与体验发射炮弹相结合;领袖峰景区将以‘迎委员’为主题打造红色教育培训情境体验,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当主持人问及“井冈山如何突出自身差异化优势,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时,朱颖琳以“打造业态旅游项目”为例,提出井冈山将凭借独特的红色文化,优势的生态资源,突出差异化优势,着重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以此形成“红色基因活化、生态价值转化、文旅体验升级”的独特品牌竞争力。 通过主持人与两位嘉宾的对话,“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区”等规划蓝图徐徐展开,为现场观众勾勒出一个兼具历史厚度与生态活力的井冈山未来图景。 从星火燎原的“革命摇篮”到万物共生的“生态屏障”,井冈山人用双色画笔描绘出发展的奇迹。期待每一位走进这片红绿辉映的圣地的朋友们,都能够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聆听到自然的呼吸,让“红绿辉映”的井冈山不仅是历史课本上的符号,更成为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生命体。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让绿水青山惠泽万代!编辑:曹愫珉供稿:高雪川图片:小 龙审校:康 健审核:何小文签发:谢雪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