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井冈>文艺作品
寒夜星火
寒夜星火李晓斌这是90多年前的秋天。伟人以他豪迈的词句,写下了那件震惊中外的事件:“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然而,现实的情形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浪漫主义色彩不尽相同。那时候,风迷失在弯弯曲曲的黄泥山径。罗霄山脉,芦溪山口岩,一匹白马顿失前蹄,仰天一啸,惊悚了空气中紧张的神经。历史,打了个寒噤。山里的冷雨浇得人浑身打颤。雨后的骄阳让人头脑发晕。饥饿疲惫的战士,眼里冒出黑斑,朦胧,灰暗。黑色的乌鸦,盘旋在心的天空。 就在20天前,毛委员在江西萍乡张家湾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部署,计划攻打长沙,像苏联一样,搞城市革命!修水、安源、铜鼓,三路人马受挫。部队从五千多人,减少到千余人!这支“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灰布衫队伍,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从文家市南下,在山沟里转,想到湘南去发展。部队还没打过一场胜仗,总指挥卢德铭在山口岩牺牲了!失落感,弥漫在所有人身上。过张家坊,往前是莲花高滩。中间只隔一座玉皇山。部队冒着大雨在夜色的掩护下,赶到张家坊杂溪的王家大屋休息。深山的夜有些寒意,糟糕的是衣服淋湿了。困窘,饥寒,危机四伏,这样的感觉有些让人焦虑。毛委员在思考,他想起在醴陵认识的高滩王佐。找到王佐,这一带的情况就明了了!王佐,又名王云辉,绰号南斗,因是夏天出生,又叫伏妹几。他是萍乡达成师范毕业生, 19岁入党,井冈山和莲花一带有名的农民武装领导人。1927年1月毛委员考察醴陵农民运动时,见到王佐,听说他是江西人,就说:“小王,咱们是亲戚啊!”在场的人奇了,一个江西,一个湖南,隔那么远,怎也攀上亲戚?毛委员风趣地说:“江西老表嘛,老表不是亲戚是什么?”毛委员的话,亲切感人!从此,毛委员与王佐就以亲戚相称。王家大屋的主人王子泉听说毛委员要找王佐,恰好这个人他认识。于是,毛委员派两个起义军士兵陪护王子泉,打着火把,连夜翻山越岭去莲花高滩找王佐。第二天清晨,王佐他们急忙赶往王家大屋。冥冥之中,仿佛上天有意安排,王佐和毛委员见面了。王佐说,莲花的国民党守城部队兵力少,只有百把人,建议毛泽东带领部队先到莲花去,打下县城。翻过玉皇山山坳,部队开到了王佐的家乡——莲花县高滩村。老表来了,岂能怠慢!王佐组织党员和穷苦农民,杀猪,捞鱼,煮饭,他们要好好犒劳这些表亲们。几百人的队伍终于吃了餐饱饭。人是铁饭是钢,年青的小伙子们一个个顿时有了力量。从1927年9月到2017年9月,整整90年。风雨阳光,高滩的长房祠巍然屹立。刻满记忆的老屋,开辟成了秋收起义行军会议陈列室,祠前塑了毛委员的全身像。在高滩长房祠,毛委员检点队伍。总指挥牺牲了,兵也更少了。前路茫茫,追兵在后。这事搁谁身上,都心急如焚!毛委员召开临时行军会议。大个子的毛委员大手一挥:“我们不能在高滩撒摊!”高滩,一颗星子镶嵌在五百里井冈最北端。这个村庄被誉为井冈第一村。莲花小王,是毛委员在井冈山接触的第一人。通过王佐,毛委员了解了莲花乃至井冈山地区的党组织和地方敌对势力的情况。部队从高滩经甘家,沿河而下。在莲花赤卫队的配合下,打下莲花县城。这是部队的第一场胜仗,极大鼓舞了士气!在县城宾兴祠,毛委员听取了莲花县地方党组织朱亦岳、刘仁堪的汇报。当夜,毛委员夜宿宾兴祠。他守着一盏油灯,烟一根一根的抽,彻夜未眠。部队何去何从?革命的成功之路在哪?渐渐的,东方露出了鱼肚白,霞光道道从山岭上铺展了半边天。一大早,毛委员召集余洒度、苏先俊、余贲民三名前委委员和莲花的地方党组织负责人,召开前委会议,作出上井冈山的重大决策。部队上了井冈山。井冈山也有个王佐,年纪比莲花王佐大。大王佐和袁文才拉了队伍。秋收起义部队在山上落了根,这是中国革命史上第一块农村根据地。莲花小王上了山。在茨坪,毛委员又风趣地对小王说:“我们要做革命的山大王,不做小王!”小王笑了笑:“对,我们就做山大王!”莲花一枝枪成立独立团,小王当了个参谋长。他打仗冲锋就像山大王!九都桥上,虎落平阳。小王牺牲了,血染莲江。河水呜咽,涛声阵阵。是谁在深情呼喊:“小王,你不能走!你才21岁,革命的路途还很漫长!”战友们摩拳擦掌,给小王报仇。无论大王佐,还是小王佐,在井冈山,那名号能吓破敌人的胆。在同志们眼里,小王就是旗帜和方向。党小组会上,众人推议,成立高滩党支部以王佐命名。王佐支部聚集了众多英雄好汉。他们打土豪分田地,跟着毛委员打江山,保卫红色政权。莲花一枝枪,莲花小王,寒夜里的火种!和伟人笔下的星星之火一起,燃红了整个东方。[作者简介]李晓斌,男,莲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干部。
23
2021-02
《百战归来认此身》 ——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曾志
《百战归来认此身》 ——它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曾志 何小文 井冈山斗争那壮烈的一幕已存史册,井冈山女红军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英雄气概更将长留在人们心里。她们的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有的还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然而,她们的出身、她们的经历、她们的来源却并不那么清晰和明了,甚至她们的事迹也因时光的流逝容易令人淡忘。 幸好,有一部《百战归来认此身——曾志回忆录》能够从一个侧面有代表性的还原井冈山女红军的部分历史,而这段被井冈山斗争的亲历者曾志所追述的历史早已成了井冈山红色文化工作者及来山参加教育提升的学员们所津津乐道,乃至备受推崇的鲜活材料。 作为一名党史工作人员和井冈山精神的宣传者,我几年前就拜读过此书,也曾向一些友人荐读过。之所以重新聊起关于此书的话题,是因为临近三月八日的“女王节”以来,有好几位朋友在圈子中谈论当年女红军的话题,特别是还有几位专门谈到女红军曾志的当年,其中有人还“郑重其事”地向大家荐《百战归来认此身——曾志回忆录》后还引发了大家的热议。 值得“炫耀”的是,本人因为自从阅读过此书后,不仅让自己在党史文学的写作中受益颇多,而且也让我和同事们数度在湘南地区搜集史料的过程中也获益良多,以至于和该地区的党史、文博工作人员交谈起来显得更“自信”而暗自高兴过。 当然,在“红色文化”逐渐复苏的新时代,能够唤醒我们对那一代人的记忆的东西很多,但我真的比较认同一些评述家所言:“这本书是铁血柔情的女革命家曾志晚年在病榻上以回忆录形式写成的一部自传,也是她有生之年写成的最后一本书。在这本书里,曾志追忆了自己的家世,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自己的婚姻家庭,自己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交往,自己亲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百战归来认此身——曾志回忆录》里,了解到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文中感人的事迹与生动的文字使我们对中国革命及其革命者会有一些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书中血火交融的革命斗争与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相辉映,让我们可以读出一个美丽动人、百折不挠的女革命家独特而又传奇的一生。此外,“作者以一个独特细腻的女性视角,以自己的生活为线索,把我党领导人的生活予以具体场景化。传主一生的经历就是不断革命的过程。其实大多数人的精神、肉体、家庭、婚姻部在革命中被燃烧了,在革命后能够幸存下来,并且有能力把自己的经历赤裸裸展现出来的我党高级领导干部,真是很少见。因而,这本书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其实,综观中国自上世纪初的民主革命以来,并不缺乏女性革命者,从同盟会的秋瑾,国民党的何香凝,到早期共产党人(1921年到1927年入党)的向警予,蔡畅、邓颖超、等等,这一串长长名单中的大多数人,出身于名门富户,但她们却能秉救国济世的坚定信仰,投身于革命滚滚洪流之中,风雨如磐,义无反顾。在这群伟大的女性中,每个人都是一段传奇,但若是您熟悉井冈山这段历史,熟悉了一个名叫曾志的女红军,您会发现,这个名字,的确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 ——她在童年时就曾“体验”过死人滋味。是的,不到五岁大的曾志,有一天趁家人替家族中的长者仙逝后忙于入殓之事时,她偷偷地爬进棺材里,闭目挺身地躺了好一会儿,为的是想体验死人躺在其中是啥滋味。 ——她是农讲所里唯一的一女兵。是的,曾志少年时代考上衡阳上湘南第三师范时,尤其喜欢武侠小说。不爱红妆,一心想当女侠。为此,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曾志投考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年15岁。曾志是农讲所里 唯一从始坚持至终的女性,又是年龄最小的一名学员,她格外引人注目。其中农讲所的教务部主任夏明震(夏明翰的弟弟)便被她的蓬勃朝气和革命热情所吸引…… ——她是湘南著名的“红姑娘”。是的,在湘南暴动中,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她“热血沸腾,......把留长的头发又剪短了,脱下旗袍,换上了男学生装,扎着红腰带,有时头上裹着块红头巾,背着红缨大片刀,看起来十分威武神气,人称‘红姑娘’。”“那时在我身上有着一种红的狂热、革命的狂热。最为可笑的是,我居然点火烧了一栋城门楼子,认为国民党军就是依仗城门楼子阻挡革命的,所以抱来一堆干草把楼给点着了,而自己曾险些烧死在里面。” ——她平生惟一一次杀了人。是的,她在湘南革命斗争中,她有过亲手杀人,而且被她用梭镖杀死的不是国民党,是反抗共产党遍烧民房激进行为的本地农民。她的回忆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记录自己的历程和心路,真实而坦诚……这也是其他领导人回忆录中找不到这一事件的原由!当然,她也曾为当年的“反白”事件内疚:“那么多人屈死在那场残杀中,而真正的反动分子却藏在暗处,煽风点火,死得并不多。真是令人悲哀啊!” ——她曾两次醉得不省人事。是的,童年时的曾志因好奇心强,看见祖父那么爱喝酒,她也想尝尝。一天趁大人不注意,不知偷喝了多少,最后醉倒在酒坛子旁边;另一次则在1928年春,曾志在随井冈山红军部队攻打永新城途径拿山的战斗中,发现一家土豪家中有八九坛糯米陈酒,因饥饿难挡,她兴致勃勃地和战友们用土碗舀起就喝。因酒格外香甜,还有些粘稠,她不知觉间喝下了一大碗。结果,不到十分钟,她就觉得头晕目眩,天地翻转,后来便不省人事了。吓得战士们急忙用冷水往她头上浇,直至醒来。此后,她见酒就怕三分。 ——她在血雨腥风中演绎忠诚。是的,曾志1926年入党,参加湖南农民运动,1928年初参加朱德陈毅举事的湘南暴动,跟随朱德上井冈山,亲身参加“龙源口之战”,“黄洋界保卫战”,任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1929年1月跟随朱毛转战赣南闽西,经历“大余之败”,“圳下遭袭”“大柏地之战”,尔后,较长时间在闽东闽西赣南等地从事地下党工作,后来,才在一个难得的机会中转战陕北…… 如今,突出井冈山女红军的感人感人事迹依然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宣传重点。您会发现,井博的展厅内陈列着一帧放大了的照片,那是一个洋学生的形象:一个漂亮的留着一头波浪长发的女子,穿着一件时髦的苏联式的女装,领子和袖口上缝有四条白道道,尤其是那双眼睛,透着灵气与精明,也透着女性特有的温婉与羞涩。这就是把巾帼英雄的奉献、忠诚的品性、巾帼不让须眉的飒爽英姿凝固在八百里罗霄青山绿水之间,并因此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不朽传奇的曾志。而这张珍贵的照片,拍于1932年厦门,当时曾志21岁,时任地下党厦门市委秘书长。曾志在照相馆拍照后,某日路过此处,发现照相馆把这幅照片放大挂在橱窗里,她赶紧找到老板把照片买下,因为这时她已遭国民党当局全城通缉。 每每看这张八十年前的照片,总让人有点时空倒错的感觉,照片上的青春靓丽美女与今天城市的花季时尚女孩又有何异?许多人看到照片上的柔美淑女,实在没法与出生入死,血雨腥风相联系啊!然而,若是知道了曾志在这之前的经历,一定会深感震撼。 因为无论是当时,还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曾志都是当之无愧的美丽少女。然而,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这个出身湖南宜章豪门的年仅15岁的女子,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出生入死的革命之路,此后的72年间,无论是枪林弹雨,还是生离死别,她都面不改色,尽管蒙受过8次党纪处分和前后40年的政审,却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仰,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磨而不磷。 而《百战归来认此身——曾志回忆录》一书中除了如实的记述了曾志非凡的经历外,还有我们熟悉的常令人掩卷感怀的曾志“井冈托孤”一这历史“回放”……当然,于我而言,我还是格外关注她所经历的一些令人倍觉惊异的历史事件,或许这些事件,更丰满着曾志那有情有义、敢做敢为以及意志如虹气节如钢的奇女子形象。 而关注这一面的或许不止于几个子人,因为有读者如是说:“刚从井冈山回来,在现地看了她的墓碑,聆听了她孙子石金龙对她生平的讲述,此时再看这本书,感慨万千,少见坚定如曾志般的共产主义者,而她的回忆录比其他领导人则是偏感性,注重一人一物一事地描述,不带任何政治偏向,真正是历史的显微镜。” 还有读者如是说:“在各种绝望艰苦的环境她都没有背弃信仰甚至不埋怨命运的不公,一生坎坷,再回头时,她仍是70年前那个一腔热血的共产党员。” 品读着曾志的回忆录,我们首先会觉得她的信仰是如此地坚不可摧、千古不易,以至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但是,曾志本人在这本回忆录中却说,我“不是奇人,更不是伟人,是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我是一个革命者”。如果转换了历史的时空,想一想、看一看那些开辟了井冈山道路的革命先烈们,想一想他们的人生、看一看他们的家庭,你会发现,这其中有多少个曾志啊!夏明翰、夏明震一家“满门忠烈”,为中国革命牺牲了五烈士;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了毛泽民、毛泽覃、毛岸英等六位亲人;张平化一家7人牺牲;杨子达全家14口人上了井冈山,其中11人先后在湘赣闽粤的红土地上为革命献身;还有何长工……,等等,这样看来,曾志又的确不是一个奇人,她只是无数革命先辈中的一员。她的人生信念,亦是革命先辈们共同的信念。革命先辈们的信念,汇聚起来,就是熠熠闪闪、光华耀眼的井冈山精神。 诚如,她的女儿陶斯亮那篇《又到四月思绪如柳——写在母亲曾志百年诞辰日》的文章所定:“她很单纯地认为入党不是为当官而是干革命,当官不是谋私利而是为人民服务。她一生唯一看重的就是‘共产党员’这四个字。对她而言,这不仅仅是个称呼、是块招牌,她是以此四字立身、立德、立言、立行的。‘我是共产党员’,是她一生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正因为她把自己只当作一名共产党员,所以当她退下后,就很自觉很自然地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百姓而不谋取任何特权。” “刚听说陶铸夫人曾志的回忆录稿子时,很不以为然,心想:应该又是一种歌功颂德的‘应试文章’吧。但看了几章后,便爱不释手,竟然一口气读完了,心灵深受洗礼。这是一本对人生、对智慧有很强启迪性的书。作者第一线接触当时许多的重要人物,从自己亲身经历出发,提供了众多大事件的第一手史料。生动描绘在特殊年代里,血与火的较量,生与死的考验,生活的真实与残酷,革命者的意志,作为女人的情怀,一个女人承担起我们现在不可想象的各种重担。读罢此书,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什么是坚强’!” 看到陶斯亮对母亲曾志的追思一文后,再看看当年该书的责编的“真情告白”,我觉得,已很大程度上诠释了此书的价值,并道出了广大读者的心声! [作者简介]何小文,男,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陈列室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23
2021-02
井冈山上“小百灵”
井冈山上“小百灵”曾绯龙 李归宁近日,我们采访了两位井冈山上的“小百灵”———余梓洋和谢嘉成。7岁的余梓洋人称“小红军”,义务宣讲无数场;井冈山少年谢嘉成则在异国他乡唱响“中国脱贫好声音”。他们在传承红色基因,发出新时代爱的和声。——题记余梓洋:让童心浸润永恒的红色基因“大家好!我叫余梓洋,今年7岁。欢迎你们来到井冈山!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一张这样的照片,这就是我们家的太姥爷谢桂标。我就是听着太姥爷和各位革命先烈的故事成长的红孩子,我的血液中流淌着这份红色基因。今天很高兴能站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和大家说说我的红色梦想。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太姥爷。我的太姥爷谢桂标1927年11月,陪同毛委员开展宁冈调查,也就是因为这次的宁冈调查才坚定了毛委员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信心。1928年2月,太姥爷参加了新城战斗,他徒手爬上六米高的城墙,双手持枪毙敌14人。这次战斗工农革命军歼敌380 余人,俘虏100 余人,缴枪数百支,由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使广大工农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在这次战斗中我的太姥爷立下头功,战后毛委员夸奖他英勇善战、智勇双全。更重要的是新城战斗还催生了人民军队俘虏政策的出台。谭甫仁带领一批被俘士兵参加工农革命军,日后他成了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于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30年1月,太姥爷化装成郎中,打入敌人内部,了解敌情,为活捉国民党的三县团总罗克绍又立下首功……”这是被称作井冈山上“小红军”的余梓洋每一次给观众们义务讲解的开场白。这是一个特别聪明、自信且从容的孩子,她的举手投足中总是透着一股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能量。梓洋的母亲陈平梅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是革命烈士、原第一届湘赣边界特委常委、原宁冈县工农兵政府主席谢桂标的谪侄孙女。从九十年代开始,陈平梅以立志做一名井冈山精神传承人的迫切心情,投入到宣传、整理、传扬井冈山红色故事与红色歌谣中,让大量第一手史料公布于世,在当地引起轰动。五年前,她又将接力棒传给女儿。每到双休日或节假日,便带着女儿一道,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茨坪革命旧址群、小井革命烈士墓、黄洋界等井冈山各景点,义务为游客讲述红色故事,传唱红军歌谣,让无数来自天南海北的人接受真善美的洗礼。陈平梅认为自己和女儿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理所当然要传承红色基因。她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可以倒背如流:“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作为革命烈士谢桂标的第四代传人,梓洋从小受到母亲的耳濡目染,无比敬仰英雄太姥爷,敬仰那些叱咤风云、为民族的解放与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三岁那年,她第一次走上演讲台讲述革命先辈的故事。“那时,我紧张得腿脚都打抖,心好像要蹦出来。还好,没尿裤子。”梓洋沉浸于往事,忍不住“格格格”地笑出声来。她的笑声,宛如金色的晨曦,照耀着我们,让温润活泼的气息久久飘荡。2017年7月7日,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八十二周年纪念日,梓洋开始和妈妈“重走红军路”。她们沿着太姥爷当年随红四军转战赣南的路线,从井冈山出发,经过遂川、大余、梅关古道、广东南雄、寻乌圳下、瑞金大柏地、广昌苦竹坝、宁都等地,为期10多天。一路探寻,一路宣讲。小梓洋非常珍惜这段经历,每经过一个地方,她都会用笔在地图册上细心标识地名,并坚持写日记。她告诉我们:“今天我重走红军路,就要让自己记住太姥爷曾经战斗与生活的地方,记住沿途热情好客的人们,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为了让女儿锻炼胆子,从而更好地宣讲革命故事,传唱红色歌谣,陈平梅想方设法帮助女儿参加各种比赛活动。2016年梓洋走进江西少年演说家的舞台,她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冲进决赛,并远赴香港进行表演,将井冈山上“小红军”的翩翩风采带到美丽的“东方之珠”。这次香港之行让梓洋大开眼界,从此更加大胆自信。在火车上、课堂外、社区里、稻田边,到处都留下了她义务宣讲的小小身影。梓洋喜欢在日记本里仔细记录每一次宣讲的感受,她让我们看了其中的两篇:“今天是7月1日,我一大早就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在瞻仰大厅讲解了两场之后,一位来自河南的叔叔又热切邀请我再为他们讲解一次。我不但又认真讲了一遍,还为他们演唱了一首原创的客家山歌。听着大家夸我是这里唯一会唱客家山歌的小小讲解员,我开心极了。”“午饭后,我又一次来到小井革命烈士墓前。每一次来到这里,我与长眠的烈士们都会有一次灵魂的沟通……”受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梓洋养成了随身带着纸笔的习惯。陈平梅对梓洋说:“带上纸笔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让调皮的灵感跑掉。一有灵感就得把它迅速记录,这样才能留住记忆,让文学创作持续下去,充实并美化我们的生活。”2017年是余梓洋收获满满的一年。8月26日,她作为井冈蜜柚的代言人参加了江西农产品宣传片的拍摄,并在央视新闻中播放。梓洋用自己甜美的嗓音推介家乡的农产品,传递井冈山的声音,让全国人民知晓井冈山老区在农业产业化、农民自主创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喜人变化。 当年的9月21日,梓洋还与井冈山精神宣讲第一人——毛秉华爷爷,一起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的现场采访和追踪报道。看见梓洋有些害羞,毛秉华爷爷便微笑着鼓励她:“井冈山精神我讲了很多年,就是想把学习井冈山精神、宣传井冈山精神、弘扬井冈山精神,当作一生的事业来做。希望你也一样,从小好好学习,自觉传承井冈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做一名勇敢无畏、奋发向上的井冈山‘小红军’。”依然是9月,梓洋走上了井冈山红军学校“红色故事会”的舞台,她将《红色梦想》《竹钉阵》和《三把稻草》这三个故事分享给了全校师生,被正在学校进行节目录制的德国电视一台全程追踪拍摄。主持人莎莎女士对梓洋进行了专访,问她为什么要宣传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到底给她的生活学习带来了什么?梓洋以她一贯的自信笃定响亮回答:“我是革命后代、红色传人,学习和传播井冈山精神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我要在传承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中走在前列,让全国、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井冈山,走进井冈山,爱上井冈山。”在鸟翅与空气的间隙,在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的重峦叠嶂中,在井冈山会师、黄洋界保卫战、十送红军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里,疯长着井冈山的花事。天空之下,泥土之上,鲜花用阳光嫩暖的语言交谈;以梅雨轻盈的舞姿,诠释生命的美丽。桃花、梨花、山茶花、栀子花、勿忘我……缤纷的颜色铺成一道道彩虹。看,荷锄劳作的乡亲,宛如春的音符。一颗、两颗……在蜿蜒的田埂,奏响婉转的旋律。白昼,乡亲们是书法家,以犁作笔,醮着花香和鸟鸣,在田野上书写生活的甜蜜;夜里,他们成为出色诗人,呼吸着芬芳气息,睡梦中构思秋收的诗句。2018年的春天,井冈大地花事正旺。梓洋又在妈妈带领下从井冈山新城翻越陡峭的七溪岭,再到永新的“龙源口大捷”发生地。一路上,必须披荆斩棘,梓洋虽然跌了几跤,但她不哭也不喊疼,坚持走完全程。陈平梅告诉我们:“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就得连续不断,我以后想让她经常重走红军路,让红色基因融入其血液与骨髓里,从而变得坚强勇敢。”余梓洋,这个只有七岁的孩子,她可能对井冈山斗争历史了解得并不多,对井冈山精神的体悟也不那么深刻,但因为从小生长在这块红土沃野,每时每刻在汲取着正能量,汲取健康茁壮成长所需的养分;因为家风纯朴,家训也要求始终牢记历史,牢记革命先辈的使命,所以梓洋小小的童心才能够浸润永恒的红色基因,成为名符其实的红军传人。谢嘉成:让歌声插上爱的翅膀“乘着那歌声的翅膀,亲爱的随我前往,去到那恒河的岸旁,最美丽的好地方,那花园里开满了玫瑰,月亮正放射光辉,玉莲花在那儿等待,等他的小妹妹……”2017年,德国当地时间7月6号晚,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著名歌唱家刘媛媛携手井冈山少年谢嘉成放歌汉堡,用歌声在异国他乡唱响“中国脱贫好声音”。歌唱家刘媛媛这次来汉堡开专场音乐会,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的征途中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做出了最好的榜样。在之前举行的“刘媛媛汉堡演唱会”新闻发布会上,谢嘉成还和刘媛媛一起与现场观众互动。这位开朗活泼的小男孩,是井冈山龙市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曾经内敛害羞,不善言辞,他的家里一贫如洗,为当地政府重点关注的“蓝卡户”(贫困家庭)。“第一次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有这么多人听到我的歌声,对我来说,是无上的荣耀。借助刘媛媛老师和我的歌声,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井冈山脱贫了,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为消除贫困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这是我今生永远值得铭记的一段经历,也是我人生不断奋发向上的动力。”回忆起在汉堡的演出,谢嘉成依旧历历在目。因为从小家庭贫困,嘉成甭说去出国,就连省城也没有去过。他从来没有玩过小汽车、洋娃娃、变形金刚等玩具,零食也很少吃。不是不想,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当然,看见一些同学在父母陪伴下,欢呼雀跃地来到声乐、舞蹈、二胡、书法、美术、主持人、跆拳道等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嘉成就更羡慕了,眼睛发亮,很快,便黯淡无光。因为,这些都没有他的份!所以,嘉成内心总有些自卑,不太愿意与人交流。他就像一只河蚌,用厚厚的壳隐藏自己。外面的彩虹、鲜花,清脆的鸟鸣、灿烂的阳光……都似乎与自己无关。他躲在壳里抚摸自己柔弱的心事,绽放孤独的光芒。嘉成所在的黄夏村宛如世外桃源。村子辽阔秀丽,四周均被绿意缀饰,恍若翡翠。极目远眺,但见群峦逶迤,四埂婀娜,水塘轻灵。绿波荡漾的竹林,时而溅起几朵白色的浪花,那是伶俐的白鹭在纵情歌唱。隐约可见小巧的民居星星点点散落于田边山沟,檐角微翘,袅袅炊烟被微风牵引着舞蹈。茂林间偶尔闪出数棵枫树,万绿丛中一点红。树下通常绽放一大片山菊花,金黄色的火焰在霍霍燃烧,与枫树喷射的嫣红火焰一起,在欢快表演火焰二重唱。平时,嘉成最愉快的事就是藏在没有人看的到田野、山坡、水湄等偏僻处放声高歌,他觉得只有在唱歌的时候才自由自在,快乐无比,找回真正的自我。可是,当自己一回到那个黑黢黢破败的家里,看到爷爷奶奶疲倦劳累的身影,憔悴忧伤的眼神,他便惶恐,唱歌时的欢愉“骨碌碌”滚得无影无踪,阴晦的表情又开始写在与年龄不相称的脸上。嘉成的奶奶陈樟秀在2000年患了乳腺癌,先后花去的30多万元医疗费用,将本不宽裕的六口之家拖入绝望的沼泽。嘉成成天提心吊胆,他怕奶奶旧病复发甚至离开人世,他怕爷爷支撑不住轰然倒地,他怕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生病或者出现什么意外,他更怕自己因为忧伤过度影响学业而辜负亲人的期望。他尽量压制自己的担忧,小心翼翼掩饰自己的脆弱,生怕爷爷奶奶看出破绽,尽可能挤出浅淡的笑容,以稀释这个家庭似乎望不到头的悲苦。有人说,命运要这样看待:谁的命都一样,就如一滴透明的水,但运不一样——落到池塘,就是塘水;落到江中,便为江水;落到海里,当然成了海水。其实命运是可以转换的,关键要借助外力。江水在引力作用下奔腾到海,遂成海水;塘水虽“画地为牢”,但可通过阳光的照射,蒸发后重新化为雨水,可能落入江中、海里,实现角色转变。而能给予像引力与阳光这样的外力,只有奉献我们的爱心,让本已成形的命运“峰回路转”,让那些不幸的人一步步积累超越孤寂与痛楚的海拔。2015年,井冈山新城镇通过精准识别、民主评议,将嘉成的家列为蓝卡贫困户,实行兜底扶贫,从而彻底改变了嘉成一家的命运。政府按月向嘉成的奶奶发放低保救助金,还替她代缴了新农合、新农保以及医疗附加险。奶奶看病花费的30余万元,也在政府的帮助下报销了60%。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嘉成一家彻底脱贫,在政府的帮助下,爷爷谢玉涛在龙市镇农贸市场找到了固定摊位卖干货,每个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为了帮助这个家,政府还特意把嘉成的爸爸妈妈从外地叫回来,在家门口帮助寻找赚钱的事做。爸爸终于做起了泥瓦活,镇村干部经常联系一些客户,使爸爸的收入逐步在增长。与此同时,政府还将5000元扶贫资金作为股份,让嘉成家顺利加入了当地的山鸡养殖合作社,一年能分红500元。“目前谢家全年收入接近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有6000多元,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镇干部告诉我们。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宣告在全国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这座中国革命的信仰之山、英雄之山、壮丽之山,以在新时代的奋斗和成功实践,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谢嘉成一家迎来了“脱贫的春天”。谢嘉成觉得幸福极了,微笑荡漾在他的嘴角,他开始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他说:“爸爸妈妈都回来了,可以天天陪着我,还带我去参加歌唱培训班,让歌声伴我成长。”从德国回来后,谢嘉成变得特别忙碌,在保证自己的功课不受影响的情况下,他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大媒体的采访,参加了各种活动,也获得了许多荣誉。2017年11月,谢嘉成参加了江西省少年代表大会,获得了“江西省优秀少年”的光荣称号,受到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接见。嘉成把省委主要领导对少年儿童的寄语认真记录下来:“你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发展,与祖国的繁荣富强紧紧相连。你们将亲身经历祖国的繁荣富强,亲眼目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希望你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刻苦学习知识,勇于创新创造,保持身心健康,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8年1月6日,中央电视台文艺小分队赴井冈山慰问演出,以唱响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为主题。在井冈山神山村,刘媛媛再次携手谢嘉成联袂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把演出推向高潮。2月,嘉成还参加了中央三套的《向幸福出发》的节目录制,以及中央七套的《乡村大世界》在安徽农民春晚演出。相继接受了央视《焦点访谈》《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2018年春节,谢嘉成一家终于住进自己的房子,爷爷谢玉涛欣喜地告诉我们:“我在外面过了十来个春节,都是借住人家的老房子。现在好了,托共产党的福,托政府的福,托很多好人的福,终于可以住进自己的新房子,真像做梦一样!”采访中,我们又了解到,谢嘉成不仅走出了“贫困的阴霾”,而且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兴趣小组,爱好广泛。他还懂得感恩,坚持默默无闻做好事,经常教同学们唱歌,让歌声插上爱的翅膀……[作者简介]曾绯龙,男,吉安市文联主席;李归宁,女,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陈列室主任,文博馆员。
23
2021-02
《三上井冈山》----徐洪刚
《三上井冈山》 作者:徐洪刚 久有凌云志, 三上井冈山; 追寻伟人路, 踌躇满云天。 作者介绍:徐洪刚,男,汉族,云南省彝良县洛旺乡人,1971年3月出生,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团保卫股干事,团副政委、现任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政治部副主任,所在部队驻扎在河南省三门峡市。1999年3月,《徐洪刚赵小竹诗画集》出版公开发行。2001年1月,徐洪刚诗集《生命礼赞》在北京出版。2003年,出版《徐洪刚散文集》。徐洪刚在军内外报刊发表各类600余篇(首)。徐洪刚的文章曾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其中《假如雷锋活着》,作为例文被收进军队中专《语文》教材。2007年,徐洪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0余年里,徐洪刚在工作之余,坚持习练书法,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高度评价徐洪刚的书法作品。如今,徐洪刚已经被国内多家书画院聘为名誉院长,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全军书画展,还被人民大会堂和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2007年9月徐洪刚任团副政委。徐洪刚历任班长、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干事、政治处副主任、教导员等职。徐洪刚自1993年底,为自己所在部队的战友们作第一场报告开始至今,义务报告约510余场,受众约100多万人,真真正正地影响了一代人。1993年8月17日,身为济南军区某红军团通讯连中士班长的徐洪刚从家乡返回部队。当他乘坐的大客车行至四川省筠连县巡司镇铁索桥附近时,车内的几个歹徒突然向一名青年妇女强行勒索钱物。当被拒绝后,歹徒一边对妇女耍流氓,一边把她往疾驶中的车外推。此刻,在角落里打盹的徐洪刚被惊醒了。见此情况,徐洪刚冲上前去,大吼一声:“住手,不许这样耍横!”歹徒看到有人干预,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徐洪刚身上。徐洪刚挨了两个耳光之后,脸上火辣辣的,嘴角渗出了鲜血。他为了保护车内其他乘客,没有马上还手。歹徒的气焰更加嚣张,继续把那位妇女往车窗外推。军人的天职使徐洪刚再也无法沉默。他一脚把后面的一个歹徒踢得不停地后退,又狠狠一拳打在另一个歹徒胸口上。不料,从后面又窜出两个歹徒,一个抱住徐洪刚的腿,一个死死地卡住他的脖子。最先寻衅的那个姓任的歹徒掏出匕首,向徐洪刚胸口猛刺一刀。在这生死关头,徐洪刚只有一个念头:和他们拼了!狭窄的车厢里,拳脚施展不开。四个歹徒把他团团围住,穷凶极恶 地挥刀猛刺徐洪刚的胸、背、腹……鲜血染红了他身上的迷彩服,也染红了座椅、地板。肠子从受重伤的腹部流出。司机把车刹住。歹徒纷纷逃窜。此时,身中14刀,肠子流出体外达50厘米的徐洪刚,奇迹般地用背心兜住往外流的肠子,紧跟着跳下车来,用全部的力气往前追出了50多米,然后一头栽倒在路旁……英雄救人民,人民爱英雄。当事情发生后,当地的各政府机构、医院及广大群众纷纷行动起来:筠连县税务局副局长詹本方等火速把徐洪刚送到镇医院后,经医院检查,徐泽洪全身重伤14处,仅胸部就被刺了8刀,最靠近心脏的一刀深达8厘米,有一刀已经伤及肺部。腹部刀伤裂口4厘米。医护人员为保证徐洪刚的生命安全,对他进行了止血处理后,吊上输液瓶,便立刻启程赶往县医院全力抢救,县领导闻讯后,立刻指示有关部门要不惜一切代价拯救这个人民英雄,用了全县医术最高明的医师、最好的药品、最高档的仪器,还有县里特别拨款的5万块钱作为救治经费,经过医院院长、副院长4小时抗争后,终于把徐洪刚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县公安局出动精悍队伍,在连续奋战了7天6夜后将任永林在内的4名罪犯全部抓获归案;每天前往医院探视英雄的人们成百上千,有老人,大人,小孩,乞丐,甚至连聋哑人也要鞠个躬再走…… 1994年春节前后,中央各新闻机构对徐洪刚的英雄事迹广为报道。徐洪刚舍己为人、勇斗歹徒的壮举在全国军民中引起强烈反响。2月5日,江泽民、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等领导同志接见了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徐洪刚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双拥模范代表。江总书记指出“徐洪刚等人的事迹,体现了我们共产党的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徐洪刚获得了“见义勇为青年英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的称号。星期天、节假日,他抢着上岗,让别人休息。当了班长后,他更是以身作则,处处走在前面。他的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当战友家中有困难时,徐洪刚便慷慨解囊。由于他的出色成绩和政治上的逐渐成熟,1993年7月,徐洪刚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7
2014-05
被触摸的灵魂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无尽的豪气,无尽的寒凄,却是你短暂人生中最炙烈的光华。 你是战火纷飞中觉醒的官宦子弟,却以英雄末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你承父母之命将梨花带雨的她纳入你的生命,却让她为你独守此生;你无所畏惧地拼杀战场,却不知自己已为人父母。从此,你的信仰得以捍卫,你的事业无比崇高,你的人生因此辉煌。然而她们,如同你人生中的过客,在那动荡的年代中与你短暂交错后,永远地分开,却又因为血脉中流动的液体,在天之灵的你也永远和他们在一起。从此,妻子失去了丈夫的呵护和依赖,作为长媳的她毅然扛起家门的责任,可是世事难料,在尝尽人间悲苦后,她不得不眼睁睁地守着荣耀到衰败;孩子自呱呱坠地,却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在她清澈的眸子里至始至终只是母亲忙碌的背影,长大后她才知父亲的名字叫张子清,是红四军十一师师长。但她们的人生境遇没有因为你而荣华富贵,衣食无忧,相反,而是充满了未知的艰辛,荆棘密布。纵然,无处安放的苦涩被吞咽千百次,也无法抚慰孤独凄凉的旅途,可是她们仍然以你为荣,以你为豪。因为你,我有幸认识了他们,你的外孙王桥、外孙女王麟。他们是你生命的延续,是你在这世上的至亲。他们一个从武汉风尘仆仆赶来,一个远渡重洋从国外回来,相聚于此,只想知道当年背井离乡的你是如何度过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于是,我和肖邮华馆长成为了他们的向导,顺着你留下足迹的山山水水,和他们一起追寻属于你的那段历史。 在湖南炎陵县(酃县)我们见到了当年你浴血奋战时经过的那座石桥,它的名字叫接龙桥。如今桥身只剩下一小部分是当年保留下来的,其它部分都是后来修缮的。它见证了1928年4月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参谋长兼一团团长的你,为迎接朱德部队上井冈山,亲自指挥一团在酃县城北阻击敌人,然而就在这次接龙桥战斗中,敌人罪恶的子弹钻进你的脚踝。你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凭着智勇双全,依旧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为朱毛会师井冈,立下汗马功劳。红四军成立后,你担任红四军十一师师长,从此张师长这一称呼伴随着你走完生命的历程。 1929年1月,在小井红军医院里,你刚刚做完最残酷、最疼痛的截肢手术不久,却执意把那包珍贵无比的食盐全部捐献出来,要求把它们化成了一盆盐水,给所有的伤员们擦洗伤口。医生们坚决不同意,他们太了解你的伤病,深知情况有多严重,每多洗一次伤口也许就意味着能为活下去多一些机会。然而作为师长的你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硬是将机会推给了更多的普通战士。这时的你已不能够随红四军主力下山了,伤口开始大面积的化脓感染,让你总是处于高烧和低烧中徘徊。就在敌人烧掉红军医院之前,你终于和另外40多名红军伤员及医务人员顺利藏匿在深山老林中。我们走进了那座叫金狮面的深山,那里有你曾经养伤时住过的山洞。刚下过雨,路面生着青苔,很湿滑。山峦,到这个季节通常也是湿润的,缠绵的雨雾里搅着一丝淡淡的芬芳。被雨清洗过的山峰在雾气散开后,舒展着臂弯,充满力量的山棱峰脊,呈现出巨人的姿态,静默安祥,不争不语,当鲜嫩的绿在他身上肆意地撒娇时,他就像慈爱的父亲用手心捧着她,呵护她,那一刻,山的巍峨刚毅似乎也被那团簇的鲜绿化作绕指柔。我们一路默然无语,走在你曾经走过的路上,仿佛见着了你驻着拐杖艰难前行的模样,你的外孙女在红军洞内用双手抚着湿漉漉山壁,心碎不已,不禁失声痛哭,她无法想像自己的亲人是如何扛着伤痛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1929年5月,当红五军转战赣南时,你因为伤口不断地感染溃烂,再一次无法随大部队转移,而是留在了湘赣边界特委所在地永新县任特委代理书记,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带病参与领导坚持湘赣边界的游击战争。1930年5月初,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里,你29岁的生命之火却在永新洞里村焦林寺渐渐熄灭。你的遗体没有落叶归根回到家乡,也没有与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埋葬在一起,而是永远孤独地躺在了永新县这座不知名的小山头。当我们驱车来到永新东华山山脚下,陪同你的亲人们来看望你,我看见在你的墓地旁边开满了怒放着的战地黄花,就用草藤和它们编织成一顶花环,敬献在你的墓碑前,心中默念,您若九泉有知,请告诉我,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您还会选择走这条路吗?我曾经一遍一遍的讲述着你,记不清有多少人在我的讲述中热泪盈眶。我却以为时势造英雄,是必然的,谁能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也是偶然的,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太多的都是悲剧的主角,他们的结局大多是以悲惨结局而谢幕,这似乎成了一个定律,也让活在当下的我,无法更多地去洞悉你的思想,揣度你的内心,但我知道答案是肯定的。也许我仍然没有能够真正走近你,但在我尝试着用我的浅薄来解读你的崇高时,我触摸到的不仅仅是烈士生命的轨迹,也是自己的灵魂。 这些天在陪同了你的后人,听他们讲述你身边活下来的人们。那活着的艰辛,活着的不易,让我泪水奔流,心生无数感慨的同时,也明白另外一个道理:活着比死去难,比活着更难的是用一生去完成对爱的坚守,对情的延续,对苦难的接纳和品嚼。 你的妻子吴雪梅,自从你华发离家的那天起,她就没有停止过对你的思念,一辈子没有再嫁,含辛茹苦地为你拉扯唯一的孩子长大成人;你的孩子张质彬,虽然生活贫苦但和你一样聪慧好学,师范学校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那时候她们都不知道你人在哪里?身在何方?直到1951年,那张烈士证书被送进了家门,她们才有了你的讯息,而此时你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二十多年。你成为了烈士,她们可以因此向国家伸手,但她们没有;你的老战友何长工找到了她们母女,握着她们的手说,趁我还能为你们做些事的时候,提些要求吧,她们含着热泪婉拒了,她们唯一的请求就是,希望能从他那里了解更多关于你的事情。从此,你再一次回到了她们的身边,你的女儿用实际行动来告慰你的英灵,完成你来不及交待的遗愿。她把对你所有的敬仰和爱戴全部融入到事业中,在水力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任常委委员和长江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的她,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求回报,你已成为她的精神支柱,激励和丰富着她的人生。然而1987年,在你的妻子去世7年后,你的女儿因劳累过度,身染重疾追随母亲而去,那一年她只有58岁。 同样是5月,在你离世83年后的这个5月,短短的几天中,我从你和你的亲人身上看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似乎经历一场生命的洗礼,虽不敢说灵魂得了多少净化,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身处灯红酒绿,还是繁华都市,作为井冈儿女的我们也永远不会褪去属于这片林莽的原色。这是我们最后的坚守和延续。 (文、图/归宁)
13
2013-06
有梦就上井冈山
认识井冈山,是40多年前的事情。40年前的某一天,我爸爸揪着我的耳朵,硬是拎着我参加了他们单位组织的一个大合唱。我当时因为爸爸没有给我买白衬衫和白球鞋,觉得很丢人。所以,我十分排斥这样的几百人的活动。那天的活动是好多叔叔阿姨在唱歌,穿戴都是红军的样子。我清楚地记得,一个身材高大的胖叔叔一个人唱到“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后来好多叔叔阿姨都跟着他唱,我当时觉得,那叔叔真棒!因为那很棒的叔叔,我留意了他唱的歌名叫《西江月·井冈山》。因为,我想学唱这首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井冈山。后来看样板戏。有出叫《杜鹃山》的京剧很好看,我还清晰的记得漂亮的柯相、威武的雷刚这些主人公,还有叛徒温其久……这一切,构成了我对井冈山的一切记忆。这样的记忆在我脑海里存在了几十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一直到我这次真的到了井冈山。对于井冈山的秀美我是心里有所准备的,对于井冈山的红色历史我也是有所耳闻的。所以,我一直不确定除了绿色与红色,我到井冈山会有什么收获。也许什么都不会有,那就当玩一趟吧。初到井冈山,并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风景打动我,不过随着参观的深入,我真的被打动了,我发现,井冈山是一个福地!井冈山的出名,是因为毛泽东和他的团队,毛泽东和他的团队的出名,是因为他们缔造的共和国。共和国的开始就是源于井冈山。前面我说了,江西很隐忍,用自己的山川土地与热血儿郎成就了共和国。共和国的成就福地,就是井冈山。现在的井冈山是一个很红的教育基地。不仅如此,我看来,井冈山其实是一个成就梦想的地方。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成就了他的伟业大梦。值得一提的是,大英雄毛泽东在这里,给了我两个启示。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刺激与愤怒了。他在武汉秘密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甩出了一句湖南普通话“要知道,政权是要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之后,拒绝了当时中央要他去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带着“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径直南下回了老家湖南。他要去实践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那年9月,毛泽东在湘东与赣西一带,召集了一群农民,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毛泽东带着他的队伍,在井冈山与朱德等人的起义队伍会师。从那天起,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篇章,而井冈山也开始了它注定被人传诵的时代。当年的井冈山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很好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酒店,宽阔的马路……那时候的井冈山,绝对是“纯天然”的,这个纯天然也就只有天和地。条件十分艰苦。最可怕的是当时的井冈山人口也很少,整个井冈山地区也不过区区2万人。没人,就没有生活设施,远道来的工农战士的生活可想而知了。不过,过了不久,倒是来了一批人,数量还不少,那是追击工农革命军的国民党军。他们的到来,使得革命军的日子更加的艰苦。我搜集了一些当年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生活的片段。这些片段,告诉我们当年的艰辛。……井冈山斗争的岁月中,敌人在边界不断地进行军事“会剿”,还对井冈山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十分缺乏,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敌人的封锁,非常缺乏。到1928年10月,宁冈、永新两县的食盐几乎断绝。为了解决食盐的困难,井冈山军民把老墙土刮下来泡在水里,然后再熬成硝盐,这种硝盐又苦又涩,很难食用……食盐除了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外,还是红军战士清洗伤口的消毒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没有统一的军服,因为搞不到布匹,红军大都是身上的一套衣服。脏了,要洗一洗都没有替换的。有的战士在睡觉前把衣服脱下来,洗干净晾到风口处,等第二天干了再穿上。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北风呼啸,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大部分红军没有御寒的冬衣,只能穿着单衣过冬。有些战士实在太冷就在单衣里裹些稻草……就是这样一支没吃没穿军队,硬是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境遇下,在毛泽东、共产党的带领下,神奇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发展壮大,一直到打下了天下!这是我这次上井冈山,井冈山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要想成就多大事,就要吃尽多大苦!当然,光会吃苦的,最多算个“金牌苦力”。井冈山革命的艰苦,确实也动摇过一些人的革命信念。在当时的部队里,一些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着、苦撑着,时间一久,大风大雪、战火硝烟慢慢地遮住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渐渐迷失了前方的光明。畏难与动摇的情绪开始滋生蔓延……大英雄的伟大,就是在大家都看不到亮光的时候,他会跳起来说“看!那不是火种吗!”1800多年前,有个叫曹操的大英雄,就用过这招。后来,就无中生有出了一个成语叫“望梅止渴”。82年前的井冈山上,毛泽东也用了这招,不过他要比曹操更加了不得。他用的不是曹操使的权宜之计、无中生有。而是真真实实地指出了革命火种的所在以及前景,大声喝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真实起到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大家在危难关头清晰了思路,站在了一起。红军的拳头,再次握紧。这就是我上井冈山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在我的理解里,“星星之火”就可以被理解为你心里的梦想与希望,只要这点梦想是光明的,是有热度的,再加上“要想成就多大事,就要吃尽多大苦”的力度,万事可成啊!现在的井冈山很美,各方面的设施也到位,是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了。同时我还觉得,井冈山还是个成就人梦想的好地方。前面说的那两个启示,可以真实地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青山绿水间掩映的那些纪念碑与遗迹,都是通向梦想实现之路的指路牌。告诉你方向,提醒你坚强。这里就是井冈山!有梦,就上井冈山!作者简介:陈志文男1966年8月生于南京,汉族。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电视编导班;2000年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举办个人摄影展;1996——2002年期间完成对全国1476个县市的旅行考察;2002年徒步穿越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阿尔金山无人区考察队队员;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2006年联合国世界野骆驼保护基金会中、英、蒙三国新疆罗布荒原联合探险队队员、摄影师;2006—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大型活动策划主管、讲师;2007年国家地理———CCTV阿尔金山考察活动总策划、摄影指导、考察队队长;2008年入选国际市民体育联盟评选的“中国十大徒步人物”;2003年—2007年完成累计全国2000个县的旅行考察;2007年“美国职业摄影师联盟”会员;2008年组织全国107家知名媒体联动、《中国国家地理》纪念抗战大型活动,“自由之路”总策划、考察队队长、总摄影师;2009年北京艺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西祠胡同)旅游频道总监、摄影频道主编;2010年“西祠网友攀登珠峰”活动总策划。
14
2012-05
有梦就上井冈山
认识井冈山,是40多年前的事情。40年前的某一天,我爸爸揪着我的耳朵,硬是拎着我参加了他们单位组织的一个大合唱。我当时因为爸爸没有给我买白衬衫和白球鞋,觉得很丢人。所以,我十分排斥这样的几百人的活动。那天的活动是好多叔叔阿姨在唱歌,穿戴都是红军的样子。我清楚地记得,一个身材高大的胖叔叔一个人唱到“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后来好多叔叔阿姨都跟着他唱,我当时觉得,那叔叔真棒!因为那很棒的叔叔,我留意了他唱的歌名叫《西江月·井冈山》。因为,我想学唱这首歌。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井冈山。后来看样板戏。有出叫《杜鹃山》的京剧很好看,我还清晰的记得漂亮的柯相、威武的雷刚这些主人公,还有叛徒温其久……这一切,构成了我对井冈山的一切记忆。这样的记忆在我脑海里存在了几十年几乎没有什么改变。一直到我这次真的到了井冈山。对于井冈山的秀美我是心里有所准备的,对于井冈山的红色历史我也是有所耳闻的。所以,我一直不确定除了绿色与红色,我到井冈山会有什么收获。也许什么都不会有,那就当玩一趟吧。初到井冈山,并没有什么特别惊艳的风景打动我,不过随着参观的深入,我真的被打动了,我发现,井冈山是一个福地!井冈山的出名,是因为毛泽东和他的团队,毛泽东和他的团队的出名,是因为他们缔造的共和国。共和国的开始就是源于井冈山。前面我说了,江西很隐忍,用自己的山川土地与热血儿郎成就了共和国。共和国的成就福地,就是井冈山。现在的井冈山是一个很红的教育基地。不仅如此,我看来,井冈山其实是一个成就梦想的地方。毛泽东就是在这里,成就了他的伟业大梦。值得一提的是,大英雄毛泽东在这里,给了我两个启示。上世纪二十年代,毛泽东被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刺激与愤怒了。他在武汉秘密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甩出了一句湖南普通话“要知道,政权是要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之后,拒绝了当时中央要他去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工作的安排,带着“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径直南下回了老家湖南。他要去实践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主张。那年9月,毛泽东在湘东与赣西一带,召集了一群农民,打响了秋收起义的第一枪。随后,毛泽东带着他的队伍,在井冈山与朱德等人的起义队伍会师。从那天起,共和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篇章,而井冈山也开始了它注定被人传诵的时代。当年的井冈山并不像现在这样有着很好的商业街,鳞次栉比的酒店,宽阔的马路……那时候的井冈山,绝对是“纯天然”的,这个纯天然也就只有天和地。条件十分艰苦。最可怕的是当时的井冈山人口也很少,整个井冈山地区也不过区区2万人。没人,就没有生活设施,远道来的工农战士的生活可想而知了。不过,过了不久,倒是来了一批人,数量还不少,那是追击工农革命军的国民党军。他们的到来,使得革命军的日子更加的艰苦。我搜集了一些当年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生活的片段。这些片段,告诉我们当年的艰辛。……井冈山斗争的岁月中,敌人在边界不断地进行军事“会剿”,还对井冈山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十分缺乏,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因敌人的封锁,非常缺乏。到1928年10月,宁冈、永新两县的食盐几乎断绝。为了解决食盐的困难,井冈山军民把老墙土刮下来泡在水里,然后再熬成硝盐,这种硝盐又苦又涩,很难食用……食盐除了作为生活的必需品外,还是红军战士清洗伤口的消毒药。……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没有统一的军服,因为搞不到布匹,红军大都是身上的一套衣服。脏了,要洗一洗都没有替换的。有的战士在睡觉前把衣服脱下来,洗干净晾到风口处,等第二天干了再穿上。到了冬天,大雪封山,北风呼啸,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得多,大部分红军没有御寒的冬衣,只能穿着单衣过冬。有些战士实在太冷就在单衣里裹些稻草……就是这样一支没吃没穿军队,硬是在“敌军围困万千重”的境遇下,在毛泽东、共产党的带领下,神奇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发展壮大,一直到打下了天下!这是我这次上井冈山,井冈山给我的第一个启示就是:要想成就多大事,就要吃尽多大苦!当然,光会吃苦的,最多算个“金牌苦力”。井冈山革命的艰苦,确实也动摇过一些人的革命信念。在当时的部队里,一些人在艰苦的环境里坚持着、苦撑着,时间一久,大风大雪、战火硝烟慢慢地遮住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渐渐迷失了前方的光明。畏难与动摇的情绪开始滋生蔓延……大英雄的伟大,就是在大家都看不到亮光的时候,他会跳起来说“看!那不是火种吗!”1800多年前,有个叫曹操的大英雄,就用过这招。后来,就无中生有出了一个成语叫“望梅止渴”。82年前的井冈山上,毛泽东也用了这招,不过他要比曹操更加了不得。他用的不是曹操使的权宜之计、无中生有。而是真真实实地指出了革命火种的所在以及前景,大声喝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句话真实起到了“一语惊醒梦中人”的作用,大家在危难关头清晰了思路,站在了一起。红军的拳头,再次握紧。这就是我上井冈山得到的第二个启示。在我的理解里,“星星之火”就可以被理解为你心里的梦想与希望,只要这点梦想是光明的,是有热度的,再加上“要想成就多大事,就要吃尽多大苦”的力度,万事可成啊!现在的井冈山很美,各方面的设施也到位,是个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了。同时我还觉得,井冈山还是个成就人梦想的好地方。前面说的那两个启示,可以真实地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青山绿水间掩映的那些纪念碑与遗迹,都是通向梦想实现之路的指路牌。告诉你方向,提醒你坚强。这里就是井冈山!有梦,就上井冈山!作者简介:陈志文男1966年8月生于南京,汉族。199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电视编导班;2000年在国家文化部举办的第六届中国艺术节上举办个人摄影展;1996——2002年期间完成对全国1476个县市的旅行考察;2002年徒步穿越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2004年《中国国家地理》阿尔金山无人区考察队队员;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2006年联合国世界野骆驼保护基金会中、英、蒙三国新疆罗布荒原联合探险队队员、摄影师;2006—2009年《中国国家地理》大型活动策划主管、讲师;2007年国家地理———CCTV阿尔金山考察活动总策划、摄影指导、考察队队长;2008年入选国际市民体育联盟评选的“中国十大徒步人物”;2003年—2007年完成累计全国2000个县的旅行考察;2007年“美国职业摄影师联盟”会员;2008年组织全国107家知名媒体联动、《中国国家地理》纪念抗战大型活动,“自由之路”总策划、考察队队长、总摄影师;2009年北京艺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西祠胡同)旅游频道总监、摄影频道主编;2010年“西祠网友攀登珠峰”活动总策划。
14
2012-05
中国·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地址:江西省井冈山茨坪红军南路
浏览总人数:4,718,511
Email:jgsgmbwg@163.com
电话:0796-6555625/6552248
赣ICP备18011651号-1
赣公网安备36088102000046号